"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非农化的关系研究

2021-03-07 15:3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当今社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无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其中,由耕地非农化所导致的耕地资源的流失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选取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利用该地区1995年到2014年城镇化和耕地非农化的相关数据,对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进而通过耦合协调模型的建立,从定量的角度对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非农化的协调关系进行分析,并参考相关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的城镇化从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整体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耕地非农化面积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而持续增加,这一现象到2007年开始缓解;南京市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的发展协调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并已从过度类逐步提升至良好或优质协调发展水平。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3
1.1 研究区概况 3
1.2 数据来源 3
1.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
1.3.1 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3
1.3.2 数据标准化处理 4
1.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
1.3.4 城镇化水平测定 5
1.4 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5
1.4.1 耦合与协调的内涵 5
1.4.2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 5
1.4.3 耦合协调度等级标准划分 6
2 结果与分析 6
2.1 城镇化发展水平 6
2.2 耕地非农化动态变化 8
2.3 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性分析 10
2.3.1 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内涵 10
2.3.2 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结果分析 11
3 结论与讨论 12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非农化的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引言
城镇化是每个地区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势必会出现的一种现象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城镇化的发展往往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迁移至城镇,同时二、三产业的发展重心也逐渐向城镇转移,最终城镇的数量越来越多,其规模也越来越大[1]。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能否充分把握好城镇化这一机遇对其今后的发展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再到2015年的56.10%,进步了38.18个百分点,城镇化建设的成效逐步显现出来。从城镇化一般规律看,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但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差距,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城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便是耕地资源的流失现象。城镇建设中建设用地对耕地的占用,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速率加快,耕地资源向非农用途转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耕地135.06万km2(20.26亿亩),其中通过土地整治、农业结构调整等增加耕地面积2807.00 km2,由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生态退耕、灾毁、建设占用等造成的耕地削减面积为3880.00 km2,年内净减少的耕地面积为1073.00 km2。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同时也引发了粮食的供给量减少和社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加速阶段,只有对目前较为低效且不够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改进,才能使土地更好的发挥其承载功能,避免其对城镇化发展产生约束作用。因此,研究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增进两者间的协调发展,对于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已有的关于耕地非农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社会经济因素[23]、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增长[4]、政策[5]、利润[6]、需求[7]和技术[8]等方面进行研究。对于城市化与耕地非农化彼此的相互联系,邹伟认为城市化作为当代社会经济取得进步的阶段成果,与土地利用有着彼此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并指出江苏省目前处于城镇化水平快速增长的阶段,面临着农用地内部流转较为困难、土地市场不够健全、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等问题[9]。吴群在界定了城市化的概念并对其发展水平的不同评价标准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之后,进而对江苏建国以来城市化的发展程度与耕地的面积改变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和回归性的计算解析。认为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的进度时农村的劳动力供给超出需求的部分会朝城镇迁移从而使得空出的住宅用地和非农用地可经过再生利用、综合整治变为耕地,这样耕地经营规模提高的同时土地利用的集中效应也较高,并得出约束城镇化的发展所带来的新增人口和部分农村居民所占有使用的耕地面积远高于城镇化的相关建设所导致的耕地非农化面积的结论[10]。李武艳采用压力一状态一响应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1985年到2009年浙江省城市化作用于耕地的演变规律进行计算分析发现,19852009年浙江省城市化对耕地的影响综合评价水平经历了快速下降和迂回曲折上升两个阶段,综合评价曲线呈“U”型变化[11]。综上所述,城镇化的和耕地非农化两者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彼此影响、互相促进的联系,只有利用好城镇化发展的机会,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才能在保障耕地数量质量的同时持续稳定地取得城镇化的进步。因此,对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非农化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和实证研究拥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南京市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它同样也被认为是长三角区域核心区较为关键的构成部分。2015年南京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1.40%。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但此时伴随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加剧导致越来越多的非农建设占有使用耕地。南京市的耕地资源损失情况十分严重,是对城镇化水平与耕地非农化关系进行研究的一个典型代表地区。基于此,本文在结合各方面结合各方面因素对南京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之后建立了耦合协调模型,对南京市近20年间城镇化和耕地非农化两者之间彼此调和发展的状况作出评估,并分析了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南京市地处华东地区,纬度范围为31°14′~32°37′,经度范围为118°22′~119°14′。身为长三角区域核心区的关键构成部分,南京市也在经济和交通方面位居要津。南京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每年平均的温度是17.80℃,太阳照射的时间是1685.50 h,年降水量1034.00 mm。地形以丘陵岗地为主,土地类型复杂,丘陵岗地与平原圩区在土地开发强度和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现在管辖玄武、秦淮、建邺、鼓楼等地区在内的十一个行政区,拥有土地共计6587.02km2。作为国家重点投资的电子、石化、机械产业基地,南京市的经济取得了迅速的增长。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8820.75亿元,以可比价进行折算相比上一年提升了10.10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3165.78亿元,增长9.30%。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50∶41.70∶55.80。全市平均到每一个常住人口上的地区生产总值为10.75万。城镇化率为80.92%,比上年提高0.42个百分点。耕地主要散布在六合、江宁、溧水、高淳和浦口,且其大部分的组成为灌溉型水田共计2371.90 km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hxyhj/51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