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生活质量视角的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2021-03-07 15:3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推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打破人口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关键问题。基于对南京市城中村中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分别从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条件、环境质量、公共设施、经济收入这几个方面选取一定指标,建立指标体系,从而分析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得出制约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因素。并对此做出加快南京市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措施有:提高农民工生活环境质量,改善城市二元结构,推行针对农民工的住房优惠政策等。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1 研究区域及方法 4
2.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5
2.1 制度环境 5
2.2 精神生活环境 6
2.3 物质生活环境 6
3 农民工城市生活质量的研究分析 7
3.1 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的构建 7
3.2 Logistic模型的回归结果及分析 7
3.2.1 数据的标准化 7
3.2.2 Logistic模型的回归结果 7
3.2.3 模型1回归结果分析 8
3.2.4 模型2回归结果分析 8
3.2.5 模型3回归结果分析 8
4 结论及建议 9
4.1 结论 9
4.2 政策建议 9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基于生活质量视角的南京农民工市民化问题调查研究
引言
在国家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已明确,在国家未来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把发展重心从土地城镇化逐步转移到“以人为核心”的人的城镇化上来。农民工,作为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生活在城市中,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1],是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农村与城市的人口流动中所出现的群体。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途径和重要标志,它需要以人口集聚作为动力。在工业化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城市与农村的产业、人口因农民工而得以联系,是推进城镇化的中坚力量[2]。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调研数据,早在2005年,中国已有1.2亿的外出型农民工,而在此列中,有约1亿的农民工选择进城,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约为6000万,如果再加上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其总人数达到2亿之多,在整体的劳动人口上来看,是仅次于农民,超过城市工人的劳动群体[3]。中国特有的这种劳动力流动现象直接导致了中国非农化率比重总高于城市人口,制约了城镇化进程的推进[4]。2012年我国城镇化已与世界城镇化水平相当,这意味着全国13.54亿人口中,城市人口达到7.12亿,然而,拥有城市户籍人口仅为3.7亿,还有超过3亿居住在城市的人口没有城市户籍,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民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在实地调研后得出,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实质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7]。有学者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范本,从迁移路径的角度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有就地就近城镇化的趋势[8]。在路径角度上来说,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是以进城的农民为客体,重点突出其在实现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的结构性因素,通过解决阻碍性的因素,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的“结构式”路径;同时,以进城的农民为市民化的主体,重点突出农民工个体对行为决策与社会环境的自主选择与理性行动的“行动式”路径,从这两方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9]。
从制度层面上来看,黄陵东(2011)指出与城乡二元结构相关的制度安排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制约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的改变[10]。在影响因素方面,田新朝等(2013)认为,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原因,除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制度安排以外,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滞后也形成了阻力。另外,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农民工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他们难以融人城镇的重点因素之一[11]。徐建玲(2007)认为,在市民化推进中,在关注农民工的个人意愿的同时,也要注意农民工自身是否适应城市经济,是否具有城市生活的能力,[12]。张永丽(2012)等认为社会资本是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受教育水平从一方面能体现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为一种社会资本,因此,农民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会被其受教育水平限制[13]。汤云龙(2011)从人身权益的角度上得出,权益缺失是阻碍农民工市民化的根本原因,并且农民工在城市中维权方式是不健全的[14]。
城乡人口的流动,一直被人们高度重视和研究。如刘易斯(A.Lewis)的两部门迁移理论、李(E.Lee)的迁移决定因素理论、博格(D.Bogue)的迁移推—拉理论、雷文斯坦(E.G.Raven stein)的人口迁移理论、以及罗杰斯(A.Rogers)的生命周期迁移理论等,支撑了对先期发达的一些国家的城乡人口的流动的解读,揭示了这些国家城乡人口的流动的动态机理,总结了其城乡人口的流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22]。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发展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农民工市民化是当前推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打破人口城乡二元化结构的关键问题。由此足以得出,国家对农民工市民化问题非常重视。本文将立足于对进城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调查研究,建立针对进城农民工的生活质量评价体系,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进而得出结论作出政策建议。
1 研究区域及方法
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和建立回归模型分析指标体系的方法得出影响农民工市民化水平的因素,并结合新型城镇化中户籍制度的相关政策及理论,创新性地提出可行性建议。文中所用数据主要通过年鉴数据搜集以及实地调研获得,选取南京城中村中的农民工进行调查,在调查对象的选取上,以在南京具有长期打工经历的典型农民工为主,调查方法为统计数据分析法和实地调研法。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生活质量的研究,进行调查问卷和访谈设计,通过实地调研和当地走访的方式,获得本研究所需的数据,为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预测提供数据基础。
相对于拥有本地城镇户籍的人口来说,没有拥有城镇户籍的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仍然面临行业、职业的进入壁垒,同时他们的快乐感、幸福感更低,对政府、周围小区和公众的信任感都更低,而且出现相对聚居现象。由于收入来源有限,当前更多的农民工由于不能负担城市高昂的房价水平,他们多选择城市中的“城中村”、棚户区等地居住。故而选择了南京市孝陵卫村作为重点调研地点,在孝陵卫村进行走访和问卷发放,获得研究的原始数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hxyhj/51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