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不同温度下有机cn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

2021-03-26 13:5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以北京黄棕壤为研究对象, 利用沉降分级法、将土壤样品进行粒级分类成土壤溶液,分为粘粒(<0.002 mm) 粉粒(0.002~0.02 mm) 砂粒(0.02~2 mm)。在不同种植温度环境因子的干扰下,对土壤有机碳氮组分在土壤不同粒级中分布变化进行了探索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主要分布于粘粒中, 碳氮比随着粒级的增加而逐渐升高, 表明整体上有机碳氮的在土壤中的分布主要是是向中小颗粒上集中富集的。然而随着温度提高可以发现有机碳向中小粒级分布的趋势加大了。所以说温度的升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壤有机碳向中小粒级分布。然而温度的提升却造成了土壤中氮的分布却出现了向大粒级分布的趋势,但是总体上粉粒和粘粒单位富集量远大于砂粒的。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5
1.1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5
1.1.1田间采集5
1.1.2样品处理6
1.2土壤有机碳氮测定 6
1.2.1土壤有机碳测定6
1.2.2土壤有机氮测定6
2结果与分析6
2.1土壤有机碳变化分析6
2.1.1有机碳测定差异情况6
2.1.2有机碳在土壤粒级中的分布差异6
2.1.3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在粒级中分布的影响7
2.2土壤全氮变化分析7
2.2.1全氮测定差异分析8
2.2.2全氮在土壤粒级中的分布差异8
2.2.3温度对土壤全氮在粒级中分布的影响8
3讨论 9
3.1温度对土壤有机碳分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9
3.2温度对土壤全氮分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9
致谢9
参考文献9
图1 土样粒级有机碳分布情况7
图2 土样粒级全氮分布情况8
表1 不同处理土壤生物量5
表2 土壤样本粒级有机碳含量6
表3 土壤样本粒级氮含量8
表4 不同温度处理土样全氮分布9
不同温度下,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有机C,N在不同粒级的分布
引言
引言
1研究背景
全球变暖是如今社会普遍存在的环境核心议题,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以普遍升温为主要特征的明显变化,然而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一系列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同时引起的温度与降水的变化也将对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组成产生影响。然而土壤有机碳氮分布的改变也势必会对土壤农业作物养分吸收产生变化。我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进口消费大国和世界上农业产量较多的国家,任何农业上的变化会对全球以及我国民生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农业带来的挑战,因此对于温度变化造成的土壤各方面变化更要加以研究。所以这篇论文主要目的是对气候变化与土壤有机碳氮在不同粒级中的分布的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
1.2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大气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地球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者间接联系,所以气候变化的影响势必会造成对土壤温度的变化的影响。首先,大气圈与土壤圈之间会有很强的交换作用,例如大气变化会导致温度以及雨水温度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土壤的温度的变化。因此在参考寻找了有关土壤温度以及大气温度变化的有关资料,结果表明:①我国东部土壤温度的变化在年际—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其中东北地区表现为持续上升型,而西北东部—华北、江淮和西南—华南地区均为先降后升型;②各区域土壤温度和气温的变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湿度与土壤温度的变化普遍呈负相关关系。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土壤湿度与降水的变化仍然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1]。因此可以明显地发现大气对土壤造成的部分影响。从而有可能会影响到我国农业的正常生产。
1.2.2土壤粒级分布与养分的关系 土壤中粉粒粘粒砂粒含量的分布不同,对土壤的水分肥力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同时不同的粒级颗粒在土壤中分布以及含量的情况也是造成土壤养分差异的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的土壤粒级中,有机碳氮含量和分布,均随土壤颗粒大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2]。土壤有机碳氮的含量与土壤粒级分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土壤粒级的减小,土壤中有机碳氮的含量会随之升高,说明土壤中有机碳氮主要趋向于向小粒径土壤颗粒分布富集。土壤中粘粒含量越高,与有机质结合成土壤复合体的机会愈大,从而导致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也较高。然而另一方面,在低水分时,土壤有机碳下降程度小于高水分,说明下降程度是遵循粘粒<粉粒<砂粒。高温条件下土壤有机碳下降程度大于低温[3]。
1.2.3总结 通过国内外研究发现,由于大气气候变化所引发的温度变化,会造成在土壤温度变化,从而会导致有机物在不同的粒级中分布的转移。土壤养分的变化,对农业的未来发展也会造成影响。所以弄清楚温度高低对不同粒级土壤中有机碳氮分布情况,不仅进一步完善土壤农业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对未来农业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1.3研究意义
土壤中碳和氮含量是影响土壤肥力程度的重要因素,土壤肥力的大小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产量以及农业发展。通过这次研究的分析,不但有助于准确地评估我国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方向和变化速度,同时还有助于寻求区域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从而达到农业资源最大化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双赢,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实际意义,也是为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1.4技术路线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1.1.1 田间采集 分别对田间5个地块进行玉米种植,以45斤播种量为背景样本,分别进行正常播种夜间升温,正常播种昼夜升温,推迟15天播种以及推迟15天播种夜间升温进行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作物收割,之后进行土壤的采集。根据表21中显示出,升温对土壤有机碳的增加十分明显,45斤土壤的生物量64.97g/m2到夜间增温加的77.341g/m2再到昼夜增温的生物量84.002g/m2,随之温度的增加生物量逐渐增加,从而外源碳进入土壤的量随之增加,同时推迟15天夜间升温的土壤生物量也明显高于未做处理的推迟15天种植的土壤生物量。在比较种植时间不同的土壤地块,推迟播种的土壤的生物量49.90g/m2明显小于正常45斤播种的土壤地块生物量64.97g/m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hxyhj/5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