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吡啶四唑乙酸及其eu(ⅲ)的配合物制备【字数:9456】
目录
1.前言 1
1.1配位化学的发展历程 1
1.2配位化学的应用 3
1.2.1配位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 3
1.2.2配位化学在生物医药的应用 3
1.2.3配位化学在工业冶金的应用 4
1.2.4配位化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5
1.3四唑类配位化学 6
1.3.1四唑类化合物 6
1.3.2四唑类化合物配位模式 7
1.3.3四唑羧酸类配位模式 7
2.实验部分 9
2.1实验仪器及药品 9
2.1.1实验主要仪器 9
2.1.2实验主要药品 9
2.2配合物配体的合成 10
2.2.1间吡啶四唑的合成 10
2.2.2间吡啶四唑乙酸(Hpytza)的合成 10
2.3 配位化合物的合成 11
3.实验结果与分析 12
3.1 配合物[Eu(pytza)2Cl(H2O)2]合成条件 12
3. 2 红外光谱分析 13
3.2.1间吡啶四唑的红外光谱分析 14
3.2.2间吡啶四唑乙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14
3.2.3 配合物[Eu(pytza)2Cl(H2O)2的红外光谱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析 15
3.3 晶体结构的测定 16
3.4荧光性质 22
4.结论 23
参考文献 24
致谢 25
1.前言
配位化学主要研究的对象是配位化合物,研究的范围是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与配体之间的化学性质。由于对配位化学的深入,当前的配位化学已经远远超出了经典配位学的界限,进入了新的发展领域。配位化学将两类化学(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结合到一起,丰富了化合物的多样性。配合物被检测出具有独特的性能,使该类研究前景被人们所期待。配位学是未来化学重要的分支。
1.1配位化学的发展历程
18世纪,由一位名叫迪斯巴赫的涂料工人制造出来的一种无机颜料,被历史记载为最早的配合物,其化学组成为(KFe4[Fe(CN)6]3)• nH2O。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Tassaert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氨水与钴矿石反应产生了一种红褐色产物CoCl3•6NH3,这标志着配位化学研究的开始。虽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又陆续合成多种配合物,但受限于当时的科技发展的水平,在配位化学的研究依旧缓慢。对于CoCl3和NH3这两种稳定的物质可以在某种比例下相互结合得到一种的稳定的新化合物,当时的化学理论不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
1892年,年轻的有机化学讲师Werner在对氨合钴及其他相关体系的研究,证明单一的固定化合价理论对于钴和其他类似的金属并不适用的过程中,提出了金属应该有两种价态:(1)主要价态(氧化态)(2)次要价态(配位数)。并与1893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无机化合物的结构问题”的论文[2],改变了人们长期以来对配位物的角度,提出了配位学说。他提出的学说对配位学研究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1923年,英国化学家Sidgwick提出有效原子序数法则(EAN)[3]。如果配合物的有效原子序数等于中心原子同一周期的稀有气体原子的序数,则该配合物是稳定的[4]。但它对大部分的配合物的分析很难适用,仅对于部分配合物的分析与这一法则相匹配。
1929年Bethe和1932年VanVleck的提出了晶体场理论(CFT)[5]。这一理论是从静电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心原子的轨道在配体静电场中的分裂[6]。但晶体场理论简单地认为配位键只具有离子键性质。对于电子云伸展效应的阐述也很难解释的清楚。
1935年, 范弗里克提出了配位场理论(LFT)[7]。该理论认为金属所有的原子轨道以及配位体的轨道在成键中处于相同的地位[8]。这一理论弥补晶体理论的不足。因此配位场理论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开始运用于配合物分析中,并得到了发展。
1940年,美国化学家Pauling[9]提出了价键理论(VBT),人们才逐渐开始弄清楚配合物成键本质。从这一理论出发进行分析配合物更易被人们所接受,能大致反映配合物的面貌和性质。但该理论并非完成解释配合物的性质,比如在对Cu2+配合物的论述就较为牵强,也不能对激发态的配合物进行阐明,仅适用于稳定的配位化合物。
1951年Wilkinsen和Fisher合成出二茂铁夹心化合物。这一配合物的成功合成具有重大意义,推动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发展。
/
图11二茂铁的夹心化合物
尔后化学家Cram和Lehn[10]又从大环配位化学角度重新定义配位化学与中心原子相应的部分被叫做底物,与配体相应的则称作受体[11]。这类配位化学又被称为广义配位化学。
1995年美国的Yaghi[12]课题组利用有机配体和金属钴元素合成出一种有机金属配合物并首次提出金属有机骨架概念开始,配位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新的时代。此后各个国家学者加大了对此类配合物的研究,对于金属配合物的论文发表逐年增长,有关于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研究得了迅猛发展。
/
图12.十年金属配合物论文发表量
此后,经过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一代代的科学家对配位物的不懈探索,人们对配位物的内部结构理论不断地进行完善和修改,并成功合成出各种新型的配位物,使配位化学取得重大的发展。21世纪,配位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让配位化学在更多的领域迎来新的生机。在将来,配位化学也越来越成为化学中的重要的成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yyhx/83755.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