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羟基3烯丙氧基)丙基肌氨酸钠(agejac)的合成与表征【字数:11437】
目录
1. 前言 1
1.1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综述 1
1.1.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1
1.1.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1
1.1.3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史 2
1.1.4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及应用 3
1.2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综述 4
1.2.1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的定义与分类 4
1.2.2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史 5
1.2.3 氨基酸型表面活性剂的应用和前景 5
1.3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6
1.3.1 选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
1.3.2 主要研究内容 7
2. 实验部分 8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8
2.1.1 实验试剂 8
2.1.2 实验仪器 8
2.2 实验方法 8
2.2.1(2羟基3烯丙氧基)丙基肌氨酸钠(AGEJAC)的合成 8
2.2.2 傅里叶红外和核磁共振氢谱表征 9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2.3 探究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9
2.2.4 探究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10
2.2.5 探究投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10
2.2.6 乳化能力的测定 10
3. 结果与讨论 11
3.1 产物的结构表征 11
3.2 反应温度对产率的影响 12
3.3 反应时间对产率的影响 13
3.4 投料比对产率的影响 14
3.5 对不同溶剂乳化能力大小的测定 14
4.结论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8
.1. 前言
1.1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综述
1.1.1 表面活性剂的定义
表面活性剂是指能溶于水且能够改变其加入体系界面状态的物质。一般表面活性剂都具有固定的亲水疏水基团[1],且都能在溶液表面能够形成定向排列。表面活性剂分子中同时含有亲水、疏水这两种性质与结构截然不同的基团,它们处于同一分子的两端并以化学键相互连接,因此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具有两亲性。亲水基团一般为极性基团,而疏水基团一般为非极性或者极性很小的烃链。
在互不相容或者极少互溶的两相体系中,两端极性相反的基团会与其极性相近的溶剂相溶,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两种基团可以在这两相之间进行排列,使得原本不互溶或者极少互溶的两相体系界面消失,形成一个完整的液体体系,体系中表面张力和表面自由能能够显著降低。
1.1.2 表面活性剂的种类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最主流的分类一般是根据按化学性质或者其作用进行分类。按化学性质分类:
/
按作用来分:
/
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按亲水基或者疏水基的不同来分;也可以根据溶解性分为水溶性表面活性剂和油溶性表面活性剂;按来源还可以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
在科学研究中,一般会选择按化学性质来分类表面活性剂。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包括铵盐类、杂环类和鎓盐类等;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主要包括羧酸盐类、磺酸盐类、磷酸酯盐类和磺酸酯盐类等;两性型表面活性剂包括氨基酸型、甜菜碱型、咪唑啉型和氧化胺型表面活性剂等。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一般分为多元醇类、聚氧乙烯类、烷醇酰胺类以及嵌段共聚类表面活性剂。复配型表面活性剂顾名思义,就是将上述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混合在一起从而产生更好效果的一种混合表面活性剂类型。
但是在工业生产中,表面活性剂的分类往往会按其在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而进行分类。由于表面活性剂同时具有亲水和疏水基团,而不同极性的亲水疏水基团相互之间的组合往往会使得表面活性剂具有极其特别的性质,比如具有乳化、湿润、增溶、缓蚀和抗静电[2]等能力,因此常常将表面活性剂按其作用分为乳化剂、湿润剂、增溶剂、缓蚀剂和抗静电剂等。
1.1.3 表面活性剂的发展历史
表面活性剂在我们现代社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精细化工品,但是它的历史也是相当的古老,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年左右,那时候人们用羊油和草木灰相互反应制成了意义上的最早的表面活性剂。在19世纪早期已经有相关的肥皂出现,人们也开始用矿物原料制造洗涤剂。到19世纪中叶,肥皂已经开始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并且已经开始出现了合成表面活性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煤炭工业已经出现了
丙基萘磺酸盐、丁基萘磺酸盐等短链烷基、萘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脂肪醇硫酸化制备烷基硫酸盐类表面活性剂。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长链烷基类和苯基类表面活性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率先开始研究乙二醇制备聚乙二醇工艺,再将制得的聚乙二醇与各种有机化合物(包括醇、酸、酯、胺等)反应,制备得到了多种性能优良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中国古代出现的表面活性剂已经有皂荚、钾肥皂液和胰子这三种[3]。皂荚是皂角的果实,含有皂苷,人们一般将其捣碎后溶于水,会出现肥皂泡一样的泡沫,一般用于洗漱或者洗衣。在已有的古代典籍记载中,中国在4世纪至6世纪已经出现了制造纯度较高的固体氢氧化钾工艺,这种氢氧化钾常常用于纺织业洗涤油脂,进而出现了“钾肥皂液”。到14世纪早期已经出现了大规模应用于纺织业洗涤、漂白布匹的钾肥皂液。公元五世纪,中国又出现了另外一种表面活性剂——胰子。胰子是用猪胰、猪脂、砂糖和天然结晶碳酸钠等制作出来类似于现代肥皂的固体表面活性剂,因为其中猪胰含有大量的多种消化酶,消化酶可以将油脂水解为脂肪酸,再与碳酸钠反应就可以得到脂肪酸纳,在化学组成上与近代的肥皂基本已无差别。胰子因为是纯生物制剂,对人体刺激性小且含有多种酶,所以常常用于洗澡或者洗衣,直到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还有此类物品售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yyhx/83770.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