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粮食生产重心和人口重心演变途径及耦合分析【字数:7073】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材料与方法 3
1.1研究方法 3
1.1.1重心模型 3
1.1.2耦合性分析 3
1.2数据来源 3
1.3技术路线图 3
2结果与分析 4
2.1粮食生产重心 4
2.2人口重心 6
2.3 耦合态势分析 8
3讨论 10
4结论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1
近二十年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和人口重心演变轨迹及耦合分析
引言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地理地貌和气候等条件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且各区域因其地理位置的优劣有着不同的发展定位,因而我国的人口和粮食生产都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分析近二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重心和人口重心的迁移演变路径,能够直观的反映我国近二十年粮食生产重心和人口重心的时空格局变化;对二者的耦合性分析;能够反映我国粮食供需的区域差异。通过对近二十年的我国粮食生产重心、人口重心的迁移演变路径和耦合性分析研究,加深我国人口粮食关系演变路径为未来演变趋势的了解,为我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的粮食产量与人口分布关系对世界粮食安全有重大影响,因而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Brow G P[1]于1995利用江苏省统计数据对中国粮食安全与土地面积减少问题进行研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Verburg P H, Veldkamp A和Fresco L O[2]对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区域的分布特点进行了仿真分析,表明影响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和粮食生产的因素有城市化、土地荒漠化及植树造林。Veldkamp A和Fresco L O[3]提出,由于土地自然条件和管理水平的不同,使得单位面积上的粮食产量不同,可建立相应的模型评估其空间价值;2010年Yin[4]等通过建立脆弱性指数,对我国粮食安全进行分析,结论认为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兰中平[5]分析了中国粮食运输在运量、交通运能、运输方式及效率、经济性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宁广靖[6]从粮食物流角度探讨了中国粮食在跨区运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张晶等[7]借鉴经济学中洛伦兹曲线原理,分析探讨了19802000年我国县域单元的耕地、人口、粮食的耦合关系及时空演变规律;胡甜等[8]以中国333各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在粮食供需现状分析基础上,从区域的空间差异和时空变化两个角度建立粮食供需模型,研究中国粮食供需的结构特征和空间分布规律。这些研究以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为切入点,从整体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我国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现存的问题。
重心是物理学概念,引入地理学中是指区域中的某一点,该点向四周的力量对比能够保持平衡[9],目前社会经济领域应用重心概念的研究已有不少。美国学者弗沃尔克在1874年就提出并阐述了人口重心的概念,人口重心就是某区域内某个时期人口分布在空间平面上力矩达到平衡的点。1983年李义俊[10]利用1912年1978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70年间来人口重心及其移动轨迹,描绘了现代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樊杰和W.陶普曼[10]用重心分析方法研究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工业重心的变动。Paul Krugman[12]利用人口重心模型分析了芬兰人口分布与工业区分布间的关系;2001年徐建华、岳云泽[13]以省域作为单元,分析了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经济、人口和农业重心的演变轨迹,并将三者对比分析。乔家君等[14] 对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的变化开展了研究。李豫新,赵东栋[15]根据属性重心计算方法对新疆人口、GDP重心以及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值重心的演变路径进行探索,采用演变路径分析并构建耦合性分析框架,对新疆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均衡性的动态变化、互动关系及耦合性进行了研究分析。聂雷[16]等定量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及主要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生产重心的演变轨迹,探讨重心演变规律、凝练我国粮食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刘玉[17]等采用重心迁移模型、基尼系数等模型,从区域、省域和县域不同尺度定量分析19982010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演进特征。许家伟等[18]研究了我国1990年到2009年我国人口重心和经济重心的迁移轨迹和耦合性,从而研究我国区域差异和空间格局。文琦,赵亮[19]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选取19782001年梁思产量演变节点,运用重心模型方法对宁夏改革开放以来粮食产量重心移动轨迹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粮食产量的影响机制。2014年仲俊涛[20]等利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口、粮食和经济三个属性重心演变的两两耦合对比关系,结果表明宁夏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空间耦合性不高,粮食重心与人口重心有空间耦合性,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有显著空间耦合性。2010年程远亮[21]等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分析了我国19952006年我国粮食供需的空间差异。总体而言,目前对重心模型的应用主要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单因子研究,包括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产业重心粮食重心等;另外一大类为双因子和多因子的对比耦合关系研究。学多是以全国为研究区,选取省域为单元测算分析,或是以某省份为研究区,以县域为单元研究测算。
综上所述,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一方面学者以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生产为切入点,从整体出发,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分析等方法,主要研究我国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现存的问题,没有定量分析我国粮食生产与人口近二十年来区域分布变迁;另一方面学者多将重心模型应用于人口、粮食产量、经济等单因子研究,或是综合研究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关系,缺乏对粮食产量重心和人口重心的耦合性关系研究。从研究区域来看,大多相关研究选取省域为研究区,以县域为单元,或是选取全国为研究区,以省域为单元。从研究期来看,学者多是以年作为时间跨度,也有学者选取若干年作为时间节点对比研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561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