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童和bci森林群落补偿效应初探【字数:1445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相关背景1
1.1群落补偿效应与负密度制约 2
1.2群落补偿效应的研究概况2
1.3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关键问题3
1.4技术路线图3
2材料与方法4
2.1样地介绍及差异比较4
2.1.1天童样地4
2.1.2热带BCI样地4
2.2样地调查方法简介 5
2.3数据预处理 5
2.4尺度划分5
2.4.1天童样地5
2.4.2热带BCI样地6
2.5计算方法7
2.6分析方法8
2.6.1群落过补偿效应的检测8
2.6.2假设检验的方法8
3结果与分析10
3.1不同时间尺度10
3.1.1BCI样地10
3.1.2天童样地11
3.2不同空间尺度11
3.2.1BCI样地11
3.2.2天童样地12
3.3结论13
4讨论13
4.1计算结果的讨论13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4.2指标之间的差异13
4.3关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13
4.4关于两块样地的差异14
4.5可能存在的缺陷以及弥补办法14
4.6展望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5
天童和BCI森林群落补偿效应初探
引言
引言: 大自然的森林中有各种各样形态习性各不相同的物种,这些不同物种之间是如何“相处”的呢?生态学家们为了解答有关群落中物种共存的问题,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和理论,其中一种假说被称为负密度制约(Negative density dependence)假说,它主要指的是病原微生物或食草动物取食植物或者邻近同种个体发生资源竞争,导致种群密度更高的个体更容易受到损害[1]。负密度制约假说从个体出发,侧重研究发生在相同物种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解释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共存的。负密度制约机制可以理解为:个体角度上,负密度制约效应使得群落中相同物种个体的生长率降低, 同时群落中同种个体的死亡率升高,即其他物种能够获得生存的空间和资源,以此促进群落中的物种共存。目前,对于负密度制约假说的研究方向主要有:密度制约、距离制约[2]。
1.相关背景
1.1群落补偿效应与负密度制约
群落补偿效应在群落水平上揭示了负密度制约效应的强度与不同物种个体密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即物种个体密度越大,那么该物种受到的负密度制约效应影响的强度越大,反之越小。群落补偿效应最早是由Connell等人(1984)提出的,它的意义在于:当群落中优势物种侵占劣势物种生存范围使劣势物种越来越劣势时,群落补偿效应能够遏制优势物种的进一步优势使得劣势物种或者稀有物种不至于灭绝,以此促进群落中物种的共存,提高物种的多样性。这里需要明确,物种个体密度并非群落中种的密度。
群落补偿效应的研究相较其它负密度制约的方向而言薄弱的多。但是它才是联系负密度制约与物种多样性的关键步骤,因为它在群落水平上揭示了负密度制约效应与物种个体密度之间的密切关系,将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与物种共存联系起来,物种共存又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关键所在,因此群落补偿效应的研究最为重要。
1.2群落补偿效应的研究概况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群落过补偿效应是否存在仍有争议,意见不一。有一些研究结果表明检测到群落过补偿效应,另一些研究结果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Connell等在澳大利亚的热带雨林中发现:在一些林下种中,稀有种的更新率要比普遍种更高[2],以更新率作为指标,进而最早提出“群落补偿效应”这个概念。此后,Welden等在对BCI50公顷动态样地的研究中[3],Webb和Peart在对婆罗洲150公顷森林中幼苗存活情况的研究过程中[4], 同样得出了“存在群落补偿效应”这个结论,并且他们的研究将群落补偿效应与负密度制约效应联系起来,认为后者是前者产生的机制;Queenborough等对热带森林中25公顷样地的研究中得出:以相对断面积作为优势度衡量指标时,当物种越优势时,幼苗存活率越低[5],结论也符合群落补偿效应;此外,张健等在长白山森林样地中也通过幼苗存活情况的研究发现:以断面积作为优势度的衡量标准,幼苗的存活情况与物种的优势度成负相关[6],同样也证实了群落补偿效应的存在。
虽然有不少学者的证据表明群落补偿效应的存在,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并未检测到群落补偿效应的存在。何芳良等在马来西亚热带雨林的研究表明:当种群大小增加时,幼苗的成活率相应的提高[7],这与群落补偿效应恰好是相反的;Comita & Hubbell等在BCI热带雨林森林样地的幼苗存活研究中也发现:在以幼苗个体数为指标时,出现了“幼苗的存活情况与种群的优势度是呈正相关”的情况[8],与群落补偿效应相悖;另外,Faith InmanNarahari等在夏威夷森林样地中的研究也得出了:以相对断面积作为指标时,幼苗存活情况与物种的优势度是正相关的[9],同样不符合群落补偿效应的定义,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种补偿效应在群落中“可能只是一个理想的状况” [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561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