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居民就医空间及规划思考以烟台为例【字数:12929】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3
一、国内外文献综述4
(一)医疗设施空间布局与规划4
(二)医疗设施空间布局规划的有效性和合理性5
(三)基于个体行为对空间特征的相关研究5
(四)综合述评6
二、城市居民的医疗服务消费活动的空间特征6
(一) 数据来源6
(二)烟台地区医疗服务消费活动的个体差异6
1. 消费空间在不同年龄段的差异特征6
2. 消费空间在不同受教育述评方面的差异特征 7
3. 消费空间在不同出行方式方面的差异特征差异8
4.消费空间在不同家庭收入方面的的差异特征8
(三)烟台地区医疗服务消费活动的空间差异9
1.医疗服务消费呈明显出行距离衰减趋势9
2.民营医疗设施及社区医院时空可达性较为优越10
3.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医疗服务消费活动空间结构模式11
三、结论与规划建议12
(一)结论12
(二)规划建议13
1.均衡配置:各分区均衡分配医疗设施,居住用地多元规划13
2.优化交通:提高医疗交通利用率,改善医院内外路况13
3.系统规划:社区医院精准选址,民营诊所填补空缺14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基于个体行为的城市居民就医空间及规划思考
——以烟台市为例
摘 要
基于城市居民个体行为的城市医疗消费服务空间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从需求的角度更好地审视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的有效性及合理性。本文以烟台市为例,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通过分析烟台市城市居民消费活动的个体差异和空间差异,探索烟台居民医疗服务消费活动的空间结构模式。结果表明:医疗消费空间随年龄增加先增大后缩小,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居民有更大的医疗消费空间,不同的出行方式对医疗消费的空间范围的影响较大,而收入对医疗消费的空间范围影响较小,并且医疗消费在空间上有明显的随距离衰减特征。总体上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城市居民医疗消费行为表现为圈层空间结构模式。据此,基于需求导向视角,建议烟台地区通过均衡配置、优化交通、系统规划选址三个角度做好对医疗设施的进一步空间调配。
引言
中国关于医疗服务设施空间区位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 80 年代,西方医疗设施区位相关研究的进展引入了国内。该时期国内正处于项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医疗服务设施供给。并且当时中央政府下放权力,各个城市开始通过规划等诸多手段来独立配置各地方的医疗服务设施,因而对于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与选址首次纳入国内学者的研究范畴。而国外对于医疗设施的布局与规划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早,多角度、多领域地进行了较为系统、较为完善地探讨。
(一)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与规划
国内方面周小平认为,在城市中,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应该结合居住区的位置合理分配,以实现城市医疗设施的充分被利用。运用城镇人口的分布和城市规划结合的方式合理预测,有利于有效提升医疗资源、医疗设施的使用率或改善医疗设施的过度负荷,实现某一区域内医疗设施与人口分布、人口数量相协调的目的。;另一方面,近郊地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域,合理规划近郊地区的医疗设施服务,可以加强对农村地区及城市边缘区的医疗资源配置,并且可以有效地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缓解城市医疗服务设施的压力(曹阳,2018)。在对湖北省仙桃市农村医疗服务的研究过程中,罗蕾(2015)认为在供需平衡理论下,科学合理地解决设施服务质量和设施可达性矛盾的最有效的工具是以提升医疗服务设施的时空可达性和均等化为目标,进行对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的优化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定向倾斜。
国外方面,医疗资源配置不够合理是当前医疗服务面临的核心问题及主要矛盾表现。达特茅斯医疗服务地图集中讲到在地理学研究中的可达性是在医疗领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的指标之一。Propper(1992)一个地区的整体社会需求与其医疗服务本身有关联,合理地分配地区的医疗资源与医疗设施可以是我们明确地认识社会的前提。国外部分学者认为医疗服务是定点设施服务,需要居民达到服务设施点才能享受服务,且这类服务设施具有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其非均衡的空间分布将导致医疗服务在空间上的差异性和非均等化。
(二)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相关研究
国内方面在对各地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相关研究中,对于有效性及合理性的看法诸多。李寅波(2017)认为乌鲁木齐地区对于医疗设施的配置存在问题,直接表现在获取医疗服务的便捷性从主城区向郊区逐渐减弱,主城区的医疗设施处于过饱和状态,而郊区则是相对缺乏,这样就出现了一个分配上的矛盾:主城区医疗设施过剩,利用率不高的同时,郊区地段医疗设施匮乏、紧张,当地居民就医困难。刘倩(2018)认为,高度聚集分布的医疗设施,违反了空间布局的均衡性和资源设施配置的公平性原则,使医疗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与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使居民的就医空间增加,给城市交通带来了额外负担。目前也有众多学者通过多元化的方式研究医疗设施的空间布局。例如高军波(2014)便通过基于城市居民个体行为空间和选择的微观视角去发掘规律,有效地拓展尝试了医疗服务供给导向方面的实证研究。丁愫(2017)借助地理探测器等,运用最短距离法、基尼系数分析等方法,通过评估医疗服务设施的空间可达性以及资源设施分配的公平性评估了武汉地区医疗设施空间分布是否合理。刘璇(2017)采用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和非空间均等性评价指标,科学评价武汉市中心城区医疗设施空间布局现状,结合区位配置模型对医疗设施进行优化布局。
而国外的研究起步较早。Alegana(2012)在研究Namibia北部地区的医疗设施的布局规划时,借助潜能模型,将5岁儿童发烧时当地医疗设施的使用率进行了分析。Love 等学者在分析Illinois地区居民到达医院的便捷程度,即当地医疗设施的时空可达性时使用了机会累计模型进行分析。Rashed AL.(2004)在研究孟加拉国首都达卡市的医疗设施的布局与规划时,以社区公平和社会权利的学说为基础,发现当地的经济发展受到了其医疗社会时空可达性不高的限制,同时医疗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水平又受到了当地收入水平不高、供求不平衡、资源环境差等多方位因素的限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6068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