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土地征收抗争策略选择及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4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4
1、征地农民抗争行为内容及分类研究 4
2、农民抗争行为引导研究 5
3、关于征地农民抗争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5
(1)农民抗争原因分析 5
(2)农民征地抗争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6
(三)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7
1、研究的技术路线 7
2、研究方法 7
(1)文献提炼与分析研究法 7
(2)理论分析与层次构建法 7
(3)问卷调查法 8
(4)对比研究与STATA模型分析法 8
(四)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8
二、农民土地抗争策略理论分析 8
(一)基础理论 8
(二)策略选择逻辑说明 9
(三)分策略选择逻辑说明 9
三、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结果统计 10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一)调查问卷设计 11
(二)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 11
1、问卷调查地区选择 11
2、问卷调查对象统计 12
(三)被征收土地征收情况 12
(四)征地补偿/安置情况 13
(五)被征地农民满意度情况 14
(六)不同调查地区对比 14
1、南京市与淮安市征地基本情况对比分析 14
2、南京市与淮安市征地过程中政府工作对比分析 15
3、总结 16
四、被征地农民抗争策略选择分析 16
(一)农民抗争策略选择情况 16
(二)农民抗争策略影响因素选择与确定 18
(三)农民抗争策略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18
1、百分比类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18
2、打分类影响因素描述性统计 19
(四)被征地农民抗争策略选择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21
1、模型选择 21
2、自变量赋值及预期解释说明 21
3、输出结果及结果分析 22
(1)农民主体 23
(2)政府客体 24
(3)外部环境 24
五、政策建议 25
(一)完善征地工作程序 25
1、征地工作前 25
(1)征地政策了解程度 25
(2)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制定 25
2、征地工作中 25
(1)政府工作人员工作 25
(2)征地工作推进 25
3、征地工作后 25
(1)补偿安置后续工作 25
(二)补偿安置方式 26
(三)农民间利益关系 26
致谢 26
参考文献 27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区开发、旧城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蓬勃开展,大片农用地被征用,开发成建设用地。农用地被征收,大量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融入城镇生活。以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为标准,每年需征地400万亩左右,按照城郊农民人均占用0.8亩地计算,代表每年约增加500多万失地农民,十多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1] 传统征地模式下,政府与农民的能力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以及政府不规范的土地征用行为极大地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益,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2]由此在征地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违法违规征收土地等公权力侵犯农民地权的现象。补偿标准偏低,补偿款拖延发放,强拆、强占等现象也层出不穷[3]。
征地活动的开展伴随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农民的文化素养与权利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运用各种手段维护权益。[4]针对土地征收过程中农民抗争的研究,国内学者往往偏重于研究现行征地制度、补偿方案缺陷,运用博弈模型构建农民维权的解释框架或从社会学、伦理角度出发,对某一具体村庄进行实证研究等。[510]关于农民抗争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民公开的集体行动,非公开的对抗研究次之,个体对抗研究较少。其次,研究主要集中于抗争者采用何种策略进行抗争活动、抗争或采取策略的成效、农民维权与政府维稳关系等,多属实证理论分析或描述性研究,很少有学者运用经济学知识研究。关于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多集中于满意度分析、村民意愿分析等,农民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算是研究盲点。从当前的试点改革来看,提高补偿标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征地中存在的问题。农民到底需要什么?农民的选择依据是什么?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征地农民抗争行为内容及分类研究
在农民自身的局限性,征地制度的不完善及资源的稀缺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农民采取的抗争策略往往是多方面综合考虑的结果,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方式,并非全是非法或不理性的。折晓叶(2008)指出,介于日常反抗与对抗性抵制之间的方式维权更为农民接纳,此方式不但能降低暴力抗争风险,获得组织庇护,而且能提高抗争的成功率。不少学者从“理性意识”和“规则意识”角度研究农民抗争行为,于建嵘(2008)指出,民众的规则意识往往支配农民的行动,他们都非常关注国家的信号,尽可能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则维权。李连江、欧博文(1997)、于建嵘(2004)、白思鼎(2006)和吕晓波等认为农民是基于“权利意识”进行“依法抗争”或“有组织的抗争”,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孔雯、彭浩(2004)、吴静(2011)等认为在土地规则不确定的情况下,农民会选择利己的标准,采取抗争行为以获取更多利益,此时农民的越轨行为是其理性计算的结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6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