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本课题意义 2
1、理论意义 2
2、实践意义 2
二、相关理论 2
(一)相关概念界定 2
1、我国农户收入构成 2
2、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 2
(二)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结构影响的机制 3
1、退耕还林与农业生产 3
2、退耕还林与劳动力转移 4
(三)退耕还林背景下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 5
1、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导致劳动力难以转移) 5
三、数据和变量 5
(一)数据来源 5
(二)解释变量选择 5
四、研究方法 7
五、结果分析 7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8
(一)发展教育有助于退耕还林整体实施 8
(二)退耕还林区域的地形地貌 8
(三)相关政策配合 8
(四)保证基础设施建设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9
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
引言
引言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由于盲目地毁林开垦、进行陡坡地以及沙化地耕种,造成了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洪涝、干旱以及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99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年,陕西、四川、甘肃3省率先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由此揭开我国退耕还林的序幕。2002年1月10日,国务院的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了退耕还林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确定了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同年的4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这一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在适宜退耕还林的地区,农民可以自愿把不宜耕种的坡耕地转变为林地草地,政府按统一标准向退耕户无偿提供粮食和现金补助,以及用于造林的种苗和补助。退耕还林的范畴还包括退耕地还林、还草、还湖和相应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工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投资最大、政策性最强、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重大生态工程,为我国在世界生态建设史上写下绚烂的一笔。
而在退耕还林的环境下,对于与耕地有直接联系的农户来说,将会对他们的生产以及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研究已有文献,对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探究退耕还林对农户收入结构如何影响,并且提出了在退耕还林环境下可能存在的问题。为退耕还林地区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实施制度及对当地农户推行有关要求配合退耕还林的思想工作提供参考。
(二)本课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系统讨论退耕还林作用于农民收入结构的影响,为政府实施退耕还林及相关政策效果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有利于退耕还林及其相关政策的科学制定。尽管政府对如何提升受退耕还林影响的农户增收效果非常关心,实践中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相关配套服务体系上,一直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这也使得其在制定政策时缺乏相应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预期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政府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引导退耕还林相关农户增收。
二、相关理论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我国农户收入构成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发展的核心问题。作为农业大国,我国农民人口多、比例大,农民的收入问题一直以来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大问题,农民的收入提高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按照收入来源,曾露和俞力佳(2010)将我国农户的收入来源分为五类——①农业的生产经营收入,农户从事农耕等传统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②非农生产经营收入,除去传统农业生产以外的副业获得的收入。③工资收入,指农民受雇于企业或个人靠出卖劳动力获得的收入。④财产性收入,有价证券和存款利息等,或出租有形资产获得的收入。⑤转移性收入,亲友馈赠、政府的救济和补贴等。
类似地,叶彩霞等(2010)将农户收入构成分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四个部分。
2、农户收入结构的影响因素
卢军静和应银(2014)在文章中提到影响农民的农业收入因素主要有①资本的投入(具体到农业生产,农户在农业生产设备设施、良种、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要素上的物质投入)。这种资本投入越高,农业总收入越高。② 农业合作经营。加入了农业合作组织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要高于其他农户。③人力资本因素。主要劳动力接受农业生产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指导与培训越多的农户,其人均农业纯收入就越高。④受教育水平以及政治素养和生产积极性,此类因素也对农业收入水平有积极影响。⑤基层民主建设,即村级决策公平程度对村内农户人均农业纯收入有正向影响。对于非农业收入的影响因素,肖艳芬和陈风波(2005)将影响因素分为四点:①不同教育水平的非农收入差异。②不同性别的非农收入差异。③不同非农活动地点的非农收入差异。④不同职业的非农收入差异。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hxycl/zyyhj/67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