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
近年来,由于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在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受我国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农村小额信贷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日益显露其弊端,甚至对长三角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从农村小额信贷行业本身的方面,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现有的农村小额信贷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实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从微观、宏观两方面,结合长三角某些地区的政策法规及相关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希望这些建议能够解决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农村小额信贷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长三角地区农户小额信贷宏观微观
目 录
1 引言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1 国外研究现状 2
1.3.2 国内研究现状 3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3
2 农村小额信贷基本理论概述 4
2.1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述 4
2.1.1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 4
2.1.2 农村小额信贷的特征 4
2.2 农村小额信贷的假设 5
2.3 农村小额信贷产生的理论基础 5
2.3.1 福利主义的理论 5
2.3.2 制度主义的理论 5
3 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7
3.1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概况 7
3.1.1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7
3.1.2 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模式 8
3.2 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 9
3.2.1 必要的中介服务行业缺乏 9
3.2.2 相关的法律法规缺失 9
3.2.3 缺乏扶贫资金 10
3.2.4 利率过低 10
3.2.5信用评定不完善 11
3.2.6 缺少控制风险的保障机制 11
4 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对策分析 12
4.1宏观方面的建议 12
4.1.1 减少行政性的干预,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 12
4.1.2完善法律法规及金融政策 12
4.1.3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的风险共担机制 12
4.2 微观方面的建议 13
4.2.1 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3
4.2.2 创新产品,灵活运用农村小额信贷 13
4.2.3 提高风险管理 14
结 语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8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长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十分发达,然而自古以来“农民”的代名词便是“贫穷”,尤其是近年来的“农民工”一词最能深刻的反映农民长期陷于贫困的状态。据民政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长三角地区低收入人群约占8%,其中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从下图1-1能够看出,长久以来,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有着很大的差别。农民的贫困性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只由经济学家来探讨研究,它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性问题,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长久以来,我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对如何解决农村小额信贷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其中较为成功的实践就是尤努斯所创造的孟加拉乡村银行。
图1-1 城乡居民收入情况对比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近几年来,长三角地区积极深化投融资体系改革,但自2008年以来,“两极怪圈”现象日益明显。一极是:农村小额信贷资本远超10万亿元,资金充足,以闲置资金和游离资本为主,仅有一部分成功进入农村小额信贷领域;另一极是长三角地区的农户需要大量的资金来从事经济作业,但是由于农户积蓄少,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提供贷款等因素,以至于农户没有足够的资金。
“两极怪圈”现象的出现是资源配置不平衡的具体体现。这一现象与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社会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竭尽所能解决这一问题。目前,我国的专家学者、相关部门等对这一问题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索。如何对农村小额信贷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其发展是金融界、法学界、经济界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当前,各界学者虽然对如何正确引导农村小额信贷没有得出统一的结论但是已经在原则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文章的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结合某些实例分析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正对性的建议,希望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使得农村小额信贷发挥最大的功用,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农户并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乔纳森的小额信贷经济学说(2004)认为小额信贷是不大的思想但是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尤努斯在19世纪70年代开创了“乡村银行”的模式并且逐渐为当地的农户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但是有关于如何发展小额信贷的问题,尤努斯并没有明确提出他的观点。当时的信用贷款十分糟糕,以国有银行为股东向民众提供的信用贷款最终以无效、破产告终,但是尤努斯却对自己的信用贷款十分有信心,他坚信他的客户会偿还他的贷款,截至2002年年底,尤努斯已经拥有了超过6500万的客户。尤努斯的“乡村银行”获得了广泛关注,它的提倡者认为“乡村银行”不仅仅是一项银行业的运动,同时也是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推进社会进步的革命。
安东尼·桑德斯和玛西亚·米伦·科尼特(2008)在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一本书中提到: “金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提供包括向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的贷款。金融服务公司是多方面的,包括商业贷款,消费贷款和抵押贷款融资。”[6]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在有些方面具有共性(例如汽车贷款、商业贷款等);但是金融公司绝不等同于商业银行,金融公司的绝大部分贷款更为专业化,例如向消费者、小企业提供的高风险、低信用贷款。其中,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金融公司的资金并非来源于存款而是依靠长短期债务。
英国学者马丁(2010)发表如下评论:“虽然大多数农村小额信贷农户小额信贷扶贫,帮助农民脱贫为目标,但事实上,农村小额信贷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第一,农村小额信贷的实际可操作性差,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第二,扩大覆盖面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覆盖贫困人口,进程缓慢;第三,资金来源渠道大部分依赖于捐助这有限的资金,十分的狭隘。
1.3.2 国内研究现状
陈浪南、谢清河(2006)认为农户小额信贷自身的性质及其特点决定了它本质上应该属于一种市场经济的行为,但是目前长三角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却成为了一种金融中介的机构,由此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需要仰仗政府提供的良好的政策环境。
杜晓山(2008)认为,农村小额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为系统的特殊安排,一种特殊的信贷模式,根据特定的目标给穷人提供贷款资金直接和全面的技术服务 [7]。
易宪容(2010)认为政府机构能够充分发挥相关职责是小额信贷公司试点能够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一,我国的小额信贷运作的规则应该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并且相应的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必要的手段保证该项运作规则有效实行;第二,小额信贷公司应该明确其本质是企业而非慈善机构或以公益性为目的的机构,应该树立企业利润最大化的价值观;第三,小额信贷的服务范围不能仅限于地区经济发达的地区,应该扩展至广大的农村和城镇地区;第四,小额信贷公司应该要形成能够与银行体系相互竞争的有效体系[9]。
周忠明(2011)认为,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没有形成严格责任制来管理项目并且缺乏约束机制来规范贷款的使用情况,更加没有贷款回收的保障机制和贷款运作的补偿机制。他同时还认为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形式应该形成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导地位并与非政府机构相互存在的组织体系[13]。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方法分析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农村小额信贷的理论与实践,并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文章首先论述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的理论;其次,对我国长三角地区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进行了基本介绍,同时结合相关的数据及案例,分析我国小额信贷由于自身因素和外部环境影响下产生的问题;最后,结合某些地区进行的成功探索提出解决方案。
2 农村小额信贷基本理论概述
农村小额信贷是小额信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小额信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两者又不完全相同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者的不同的服务范围方面: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的范围比较广阔,是为农民和城镇居民提供信贷服务,要远远大于农村小额信贷以贫困农户为主的服务范围。
2.1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述
2.1.1 农村小额信贷的概念
目前各国对农村小额信贷都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是由于各国具体国情的不同使得学术界对农村小额信贷没有统一的标准来界定。小额信贷在农村地区比较流行的定义是:国内和国外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小规模的贫困农民,连续,无担保,制度,金融服务组织。
2.1.2 农村小额信贷的特征
结合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以及它的定义等内容,可以从中归纳出七点农村小额信贷的基本特征:
第一,贷款对象:有生产能力且收入低的农户。
第二,贷款目标:以扶贫为基本目标。为贫困农户提供从事经济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来帮助这些贫困农户早日脱离贫困。
第三,贷款额度:农村小额信贷因为它的贷款的对象的自身的特点,导致农村信贷的贷款的额度要小于其他的贷款的额度。
第四,贷款期限:通常情况下为一年以下,可以超过一年但是它的最长的期限不能超过两年。
第五,还款方式:整贷零还。这种还款方式具有多方面的优势。首先,它能够帮助农户形成正确的理财意识。其次,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的还款压力。最后,它能够帮助农村小额信贷机构控制贷款风险,降低农户的还款风险。
第六,利率:一般情况下的利率不采用固定的利率而是采用市场化的利率,并且要高于普通的商业性的贷款的利率。
第七,贷款方向:用于生产而非消费。
第八,贷款形式:和传统的商业性的贷款相比较,农村小额信贷不要任何抵押担保。
2.2 农村小额信贷的假设
农村小额信贷是一种具有自身特点的特殊的信贷方式,主要包括下文所述的四个方面的假设:
第一,农村小额信贷秉承的是一种将传统理论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制度相结合的理念,因而农村小额信贷具有很明显的伦理道德和市场利率的特征。
第二,多方面相互协作齐心协力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一步就是要建立并健全一个完善的金融服务市场,促进各类商品间的有效竞争;第二步就是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履行作为经济的宏观调控者的作用,减少政策性的干预如政府部门要减少对农业贷款的直接性的控制干预,这样有利于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使得农民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公平的竞争,最终有利于促进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
第三,贫困农户通过对贷款的有效使用收获社会经济效益并以此支付市场利率。
第四,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贷款对象是穷人,有工作能力,低收入的农民,他们需要钱,但往往没有足够的钱。
2.3 农村小额信贷产生的理论基础
农村小额信贷的产生是伴随着一定的理论产生的,并跟随着小额信贷的理论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对农村小额信贷的主要理论基础两部分分为以下:福利,制度主义。
2.3.1 福利主义的理论
(1)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主要流行于第二十世纪50,70年代,这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和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一个农业金融理论。“资本积累是增长的发动机”理论为依据研究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为农民提供服务;
(2)利率低;
2.3.2 制度主义的理论
(1)金融发展金融深化理论
政府直接补贴政策支持下的农业贷款在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实践中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的还产生了一系列的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还款率低、效率低下、需求量大等。在政府直接补贴政策失利的情况下,社会各界逐渐对其丧失信心并开始寻求新的方法。在这种环境下,麦金农和肖提出金融发展理论,在70年底的第二十世纪的深化,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贷的过程中,引起学术界看到了新的希望。肖和麦金农认为:资本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并且他们认为低息政策阻碍了金融发展,使得人们缺乏存款的热情,因此他们强调农业信贷应该动员民众进行储蓄并且要实行市场化的利率。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cwgl/1128.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