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1-02 11:3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1 引言 1
2 概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 1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 1
2.2 内部控制要素 1
3 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与发展 2
3.1 国内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发展 2
3.1.1第一次出现 2
3.1.2 再次出现 2
3.1.3 充分应用 2
3.2 国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2
4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
4.1 内部导致内部控制系统 3
4.1.1 内部控制对上不对下 3
4.1.2 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弱 3
4.1.3 内部控制制度与公司情况不相适应 4
4.2 内部控制制度外部原因 5
4.2.1会计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 5
4.2.2 内部控制信息技术背景的影响 5
5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分析 6
5.1建立能动性强的内控管理机制 6
5.1.2 提升管理层风险意识 6
5.1.3 科学完善激励机制 6
5.2 加强内部审计 6
5.2.1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 6
5.2.2 内部审计的职能需要转变 7
5.3 构建并完善我国内部控制法律体系 8
5.3.1 建立以《公司法》为主导的内部控制制度 8
5.3.2 加强相关法律法规间的同步性 8
5.3.3 明确高管的内控法律责任 8
5.4 完善信息化系统 8
5.4.1加强数据安全控制 8
5.4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2 严格职责分工与权限控制 9
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1 引言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内部体制改革的不断碰撞下,我国的中小企业生产由于存在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技术薄弱和缺乏专业性人才等缺陷。直接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改进企业自身体制,完善法律条文约束。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比国内外内部控制发展历程对我国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找出对策。
2 概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理论体系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
按照我国新出台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基本规范》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或者由企业章程规定的经理、厂长办公会等类似的决策、治理机构,以下简称董事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某些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
2.2 内部控制要素
COSO报告提出,由五个要素组成了内部控制,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
控制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能够为企业提供纪律和企业文化的框架。良好的控制环境可以对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企业在日常运作中都会面对各种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风险。这些风险都需要被评估,通过分析辨别风险的程度来制定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控制活动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经过对风险的辨别从而进行有效的事中、事后控制,起到保障资产安全,保证运作流程顺畅的作用。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运作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并与各阶层部门间进行沟通,以使职工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方便维护企业的日常流程运作。监控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保障。只有合理有效的监控管理才能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综上所述:高效、科学的内部控制并不是将所有组成要素机械的组合,而是由这些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要素,按照特定的构成结合为具有能动性的高效的运作机制。
3 国内外内部控制研究与发展
3.1 国内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发展
3.1.1第一次出现
1986年国家颁布《财政部发布的基本会计准则》,这是对内部控制的一次明确定义。同年,“控制环境”这项内容与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共同作为重要内容加入到内部控制结构。该项准则的发布标志着内部控制和管理控制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融合。
3.1.2 再次出现
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该指引详细指出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流程、基本原则、架构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信息等系统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是我国第一个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该指引的发布象征着中国在风险管理的舞台上处于中间位置。 
3.1.3 充分应用
财政部、审计署、银监会等五部委于2010年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其中的《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示着切合中国发展现状并同时吸取国际经验教训的、规范的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成立。
3.2 国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研究现状
美国于1936年发布的《独立公共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第一次将内部控制明确定义:“内部稽核与控制制度是指为保证公司现金和其他资产的安全,检查账簿记录的准确性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美国通用会计公告55号的程序在1937年在以下方面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定义:1973年在美国审计程序公告55 号中,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定义作了如下解释:“内部控制制度有两类: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和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包括组织结构的计划但不仅限于此,还有关于管理部门对实践审核的决定步骤上的程序与记录。会计控制制度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以及与财产保护和财务会计记录可靠性有直接关系的各种措施。《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报告在1992被COSO委员会提出,其中《框架》指出:“内部控制是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和经营效率的影响其他人员的影响性,合规及其他相关的法律,财务报告的可靠、法规和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美国董事会在1996年底赞同 COSO的研究结果,并修改审计公告。
综上所述,国内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存在起步晚、系统化程度低等问题。这点从我国的法律就可以看出,对内部控制概念没有细致的界定和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但无法否定的是我国近年来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在对内部控制的不断探索进程中,国内的研究重点逐步从套用西方先进理论到适应本国国情、从对内部控制的模糊界定到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从引进国外人才到重点培养专业研究人员,这些方面我国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4.1.1 内部控制对上不对下
如果企业的拥有者拥有的控制权过多,那么肯定是不愿意将这些控制施加在自己身上。但是由于内部控制的成功与否还是由的思想主导。管理者对于控制自我的放松就很容易导致控制环境的缺失从而导致下属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执行。因为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基层员工的控制更是整个企业的内部控制,其中理所当然包括企业高层。然而我国的中小企业中家庭式经营占多数,内部控制对上不对下的现象更为严重。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cwgl/27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