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研究
1 引言 1
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
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涵义 2
2.2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3
3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5
3.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5
3.2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6
4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策8
4.1 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8
4.2 加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 9
4.3 建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 10
4.4 完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10
4.5 建立全面的监督检查系统 12
结论 13
致谢 14
参考文献15
1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主要表现在其所承担的职能,商业银行的职能主要是指金融服务、信用和支付中介、创造信用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主要有资金的吸收、再分配、社会经济活动信息的反应、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监督和优化、地方经济的调控等作用。商业银行货币借贷业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有高负债导致的经营高风险。而且,又因为风险有高度外部性与危害性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银行业一直是政府部门、理论界、实业界和老百姓关注的重点。所以,金融风险的防范管理就是危机管理一直是银行业监管的核心与关键。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与市场一体化发展进程的迅猛发展,银行间日益加剧的竞争,导致金融工具交易的迅速增长,银行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在同时,各国政府没有及时的控制改变经济金融政策,商业银行也没有加强相应管理和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来跟上新的经济金融环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境的步伐,于是出现了亚洲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等一系列银行危机。
进入新世纪后,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经济金融环境将会愈加的不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将会越来越多。面对越来越多的风险,商业银行想要长久生存和稳健发展,既要各国政府加强监管,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外部约束机制;又需要各国商业银行强化内部自主管理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来防范各种风险,以保证银行稳步发展。如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便是由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体制缺失引起的。
当中国金融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虽没有大规模的银行破产倒闭现象以及重大的金融危机发生。但是,金融业特别是作为主体的银行不安因素却是大量存在的,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有着严重的威胁,甚至社会的稳定和安全都有影响。这些风险的由来,除了因为以前老体制的问题累积,经济转变时期经济改革成本转接,金融监管不够严厉,以及日益加剧的国际金融环境影响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外,还有个重要原因是商业银行自己经营管理不善和内部控制不严厉。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面对更为复杂的经济金融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为了加强抗风险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提高核心竞争力,使我国商业银行立足于不败之域,顺利的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保障国民经济持续的发展。因此,在新的经济金融环境下,研究如何建设符合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特色的控制系统,健全特色内部机制,提高特色内部的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也具有现实意义。
2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涵义
20世纪40年代,内部控制是指西方国家企业管理中的内部牵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初步的发展,企业、公司等经济组织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管理人、财、物及供、产、销,逐步成为企业的主要经济活动,内部牵制也不断完善。
1953年至1972年,美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相关部门,在经营管理和审计中共同对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三次修订,但这些修订仍然将内部控制区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并且对会计控制的保护资产和保证财务记录可靠性这两点仍然存在误解,即决策过程中的任何程序和记录都可以包括在会计控制的保护资产概念中。2004年,《综合框架》又在COSO报告的五要素基础上增加了三个要素,将内部控制发展为风险管理。
1997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颁布了《有效监管的核心原则》,对内部控制作如下定义:“内部控制的目的是确保一家银行业务能根据银行董事会制定的政策以谨慎的方式经营。只有经过适当的审批方可进行交易;资产得到保护而负债受到控制;会计及其他记录能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而且管理层能够发现、评估、管理和控制业务的风险。”
2007年7月,我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中认为:“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2013年,COSO委员会发布了新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该框架否定了2004年《综合框架》中关于八要素的提法,再次强调了 1992年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定义进行了补正,新框架发布了内部控制的权威定义,指明内部控制是一个整体框架该框架旨在为三个目标提供合理保证:一是报告的可靠性;二是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该运营目标还应包括资产保护和财务绩效目标;三是法律法规的遵循性。
我国对内部控制理论研宄起步较晚,但审计界、学术界借鉴了COSO《整合框架》后,也结合我国实际对内部控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宄和探索。2008年,五部委的《基本规范》提出了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权威定义,该定义指出如下两个要点:第一,明确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全员参与的过程;第二,明确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在财务报告的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保证经营合法合规这三个目标的基础上,又延续了传统会计控制中的资产安全目标,新增了实现企业战略的目标。
2006年,中国银监会在COSO报告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进行了权威定义,这一定义明确了如下特点:第一,增加了促进发展战略实施和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这两个控制目标;第二,认为内部控制包括了风险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这三个阶段。然而,我国并未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建设主体。该定义为我国银行业的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权威标准。
2.2 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
2.2.1 内部控制的目标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本身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来想对应的建立内部控制,以节约成本为原则,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贯彻执行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生产中占着极其的重要地位,隶属于国家经济范畴之内。同样,商业银行被国家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各项政策所约束,包含所有的商业银行。因此,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商业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首要的目标,且商业银行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当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各项政策为准,是否能成功宣贯以上政策,将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有直接影响,从而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确保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最本质的经营目标。我们知道,获取利润为大多企业目的,当然,也有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是提升银行形象、提高市场占有率,但是,归根结底,企业目的是赚钱,其中也包括商业银行,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当中,商业银行提出了在确保内部控制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也必须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从而避免长短腿走路,实现平衡持续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cwgl/27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