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股市高校系板块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校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所以我国高校系上市公司在推动技术创新及实现、促进产业蓬勃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却表现平平,未能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本文就是针对25家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研究在这方面的现状,再在此基础上选取投入产出指标。接着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对其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横向和纵向分析以及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我国高校系上市公司在经营绩效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对改善我国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高校系上市公司,DEA模型,经营绩效
目 录
1 引言 1
2 文献综述 2
2.1 国外研究动态 2
2.2 国内研究动态 2
3 评价指标的选择 3
3.1 投入指标 4
3.2 产出指标 5
4 研究设计 5
4.1 数据 5
4.2 模型 5
4.2.1 DEA方法的基本原理 5
4.2.2 CCR模型 6
4.2.3 BCC模型 7
4.2.4 Malmquist指数 7
5 评估结果 8
6 分析 10
6.1 横向比较分析 10
6.1.1 效率值分析 10
6.1.2 投影分析 12
6.2 纵向比较分析 15
7 研究结果与建议 17
结 论 19
致 谢 20
参 考 文 献 21
附 录 23
附表1 30家样本家电上市公司汇总 23
附表2 2010年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单位:(亿元) 24
附表3 2011年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单位:(亿元) 25
附表4 2012年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单位:(亿元) 26
附表5 2013年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单位:(亿元) 27
附表6 2014年投入产出指标数据 单位:(亿元) 28
附表7 2010-2013年投入产出指标平均值 单位:(亿元) 29
表 1 营运效率评价指标汇总表 4
表 2 投入产出指标汇总 5
表 3 25家高校系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结果 9
表 4 相对有效DMU的被参考次数 10
表 5 2010-2014年各公司效率分布 11
表 6 2010-2014年各公司投入指标投影分析 13
表 7 2010-2013年各公司产出指标投影分析 14
表 8 Malmquist指数 15
图 1 2010-2014 年Malmquist 指数图表分析 16
1 引言
经营绩效是直观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指标,是企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核心问题。企业的经营绩效是客观公正地对企业在一定的经营期间内的经营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其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营运能力和偿债发展能力等方面[1]。科学的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有助于上级公司公正客观的评价下级公司的业绩,还有助于企业改进管理和提供决策依据。
自1993年复旦大学旗下的复旦复华在上海股票交易所第一次挂牌上市后,国内高校校办产业上市的热潮席卷而来。20年间,各高校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前后多达42家[2]。但起止至14年3月,沪深股市A股高校系上市公司只剩下25家,由国内13所顶级高校控股,其中清华北大控股占大半。而在这几年间,前后分别有十多家高校系控股的公司上市并退市,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高校系上市公司原本拥有许多专家学者和丰富的科研成果,自上市以来一直备受青睐,但它却没能抓住这些优势,目前在国内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这也导致了高校系上市公司在经营绩效方面也变现平平。因此对我国高校系上市公司进行经营绩效的科学定量评价,找出存在问题,给出相关建议,这对行业自身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高新科技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高校系上市公司能更快的把高新科技运用到现实中,大大缩短了我国从取得高新技术到运用到实际中的时间,当然这也给我国研发新技术缩短了时间。
第二,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某些领域方面的差距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系上市公司在技术创新、技术来源和人才等方面有优势,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数量与质量对公司绩效存在影响[3],但它并没有很好的运用。现在由高校系上市公司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没有新技术的支持,我国的发展就会变得缓慢,拖后了我国加入发达国家的脚步。
第三,高校系上市公司能有效解决企业高新技术科研经短缺的问题。高校不设附属企业,学校与其上市公司的关系是出资与被投资[4],所以经费基本都是由国家统一集中管理,而且也不需要盈利来维持企业正常发展,所以其快速的融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高新科技研发的经费问题。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动态
19世纪初期亚历山大·沃尔在《信用晴雨表研究》和《财务报表比率分析》论中提出了重要的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状况来评价企业信用能力指数的理论。他选择了7个财务指标,给定了各自的权重,并给出每项指标的比率标准,用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作比较,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得分[5] 。沃尔虽然只是提出了财务指标的研究方法,但是他所给定的综合评价企业财务效益的方法,为企业绩效评价引领了新的思路。
随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1932年英国学家罗斯提出了新的评价部门绩效的理论,并以访谈的方式了解各个部门的绩效,将评价的范围提高到了财务、管理和战略层面。20世纪50年代开始莫迪里亚尼和米勒提出了著名的MM资本结构理论。它表明企业想通过资本结构的调整这种方法来到达扩大市场价值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6] 。1955年,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评价管理能力的指标体系,优于其内容太多,仅限于在访谈形式中使用,其采用的是定性分析[7]。同期管理学家德鲁克进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也将评价指标简化为8个,并提出了目标管理,关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长期稳定程度[8]。
1985年,阿尔弗雷德·拉帕波特在《创造股东价值》这本书中提出了要从股东价值角度来评价企业绩效的方法,这里理论的提出促进了基于股东价值角度对企业绩效发展的评价[9]。Kelvin Cross 和Richardlynch在1989年提出了把总体战略、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综合业绩评价系统,指出组织战略在业绩指标确定中的重要作用。1990年美国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和戴维提出了战略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中引发了激烈的反响。同期,在该领域还有很大影响力的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发表了经济增加值方法。
随着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国外的一部分管理学家开始重视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2003年,Kennerley和Neely通过分析案例提出了影响绩效评价体系的可能因素,设计了企业对绩效体系进行动态能力的衡量评价标准[10]。Christopher和David通过实战研究得出在同等条件下,用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模式企业同其他同类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绩效满意度和股票市场变现。Neely等在2004总结出了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更深层的研究了指标特质对其选择与进化的影响,也从微观的方面研究了绩效评价发展的问题给出了方向。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cwgl/3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