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所得税存在问题研究以贵州为例(附件)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绪论 1
1.1研究的背景意义 1
1.1.1研究的背景 1
1.1.2研究的目的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第二章 个人所得税的相关概念及其特点 3
2.1个人所得税的概念 3
2.2个人所得税的特点 4
2.3个人所得税的相关理论 4
2.3.1公平课税论 4
2.3.2最适课税论 4
2.3.3财政交换论 5
第三章贵州省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
3.1贵州省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5
3.1.1个税占地税比重增长较快 5
3.1.2个税收入增长较快 5
3.1.3个税收入结构分析 6
3.2贵州省税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7
3.2.1分类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公平原则 7
3.2.2税制模式难以体现合理原则 8
3.2.3税收要素的问题 8
3.2.4征收管理中的问题 9
第四章 贵州省个人所得税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0
4.1税制类型的选择 10
4.2个人所得税制度要素的设计 11
4.2.1减少减免税项目,使税基更“整洁” 11
4.2.2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项目的改革建议 11
4.2.3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级距改革建议 12
4.3加强征税管理 12
结论 13
参考文献 14
第一章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绪论
1.1研究的背景意义
1.1.1研究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全面的提高,GDP等经济指数增长迅速。为了调节经济,跟进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调整,从法律到基层逐步跟进,有条不紊。税收的重要对于国家的经济不言而喻,国家通过市场手段调控经济,实现对于人民收入的宏观把控,这样可以提高国民经济分配与改革进程,加快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步伐,因此个人所得税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
而所得税作为我国四大税种之一,社会关注度持续处于第一居高不下,并且由于其与居民个人利益联系最为密切,更多的人加入到参与税收制度建立的行列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将注意力放在税收制度上面,国家也对于这样的改革进程实行透明化、制度化的管理。个人所得税改革也正在成为迄今为止关注度最高,影响最大的改革制度。这样的创举将有利于国家整体水平的提高,避免某些个人或组织获利较多而使集体大众失去了利益,从而更佳利于我国达成全民小康的目标。然而随着我国各地各个部门的建成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便成了工薪税,单位的工薪阶层成为了纳税的主体,究其原因则是工薪阶层的收入比较规范、固定、容易操作和量化,同时便于征收管理。据统计我国目前个人所得税的征收一半以上都来自于工薪阶层。我国虽然在进行税制改革,但是实际操作中政策往往难以落实,个人情况不同,实际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有漏洞等一系列问题。个人所得税并没有完全达到其目的,贫富差距持续拉大,反而影响了我国社会收入调节,不利于社会公平。
1.1.2研究的目的意义
目前贵州省在我国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具有典型的贫户差距特征,本文将通过对贵州省个人所得税征收情况和管理方式的观察分析,调查分析出其个人所得税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现在这样更加透明化制度化的改革将使我国国名生产总值更上一新的台阶,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又一新起点,是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历史性创举。本调查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我国个人所得税种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对促进国内和谐有重要作用,而以贵州省为对象的研究,不仅对我国治理贫困地区有帮助,而且是能够作为整个国内不同地区参考的典例,在治理国家上具有非凡的改善和参考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税收制度方面,国外对其探讨较早,但是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制度建立并没有实质性的借鉴作用。Hyman (2006)在《Public Finance ——A Contemporary Application of Theory to Policy》一书中对美国个人所得税税制作了全面细致的介绍,其中涵盖了作者对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税收制度的研究与探讨甚至是调查的大量数据,拥有较为浅显易懂的理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实践意义,赋予了税收以新的内涵和生命。上世纪九十年代,威廉.维克里和詹姆斯.米尔利斯获得了诺贝尔奖,其获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总结出了相似的经济概念,这种经济概念为后来的社会发展与财富积累提出了新的途径和理解。税收遵从理论的研究,至今已经发展出两大理论体系:预期效用理论和前景理论。阿林厄姆、桑德姆(1972)在《个人所得税偷逃税:一种理论分析》(Income Tax Evasion : a Theoretical Analysis)—文用模型得出:纳税人的申报额对于其收入的变化表现出不确定性,如果用惩处来制止偷税漏税的行为本身就是对于偷税漏税的震慑。Witte、Woodbury (1985)的研究表明,累进所得税率效果并不明显,并不能有效满足收入增加,受惩罚的概率对申报收入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这样不仅使偷税漏税的行为明显减少,还很大程度上确定了税收方法与流程。Quintanilla 在1873年的《论纳税人的守时性》中提出:纳税人如果得到退税,会有一定的反向风险对其产生厌恶;如果面临补缴税款,则会对其表现出偏好。
1.2.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税收的研究起源于1980年。
孙民倩是首位以全新的集体视角关注个人问题的研究者,其在课税范围结构,方式模式等角度对我国个税进行改革研究,他提出了很多关于税收优惠减免政策等问题的良好建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cwgl/40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