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融资渠道问题的分析和研究
目 录
1 引言1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和改革历程1
2.1 利率的内涵1
2.2 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1
2.3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进程2
3 利率市场化下对商业银行融资的影响3
3.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危机3
3.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的影响6
4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利率风险8
4.1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分析8
4.2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分析10
5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的措施11
5.1 外部融资环境的改善11
5.2 商业银行内部融资渠道的完善11
结论12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1 引言
经过对已有的文献的浏览通过对学者的研究、整理能够看出,本文的研究目标、样本选取和方式虽有差别,但结论是类似的,即利率市场化可以有效缓解商业银行的融资渠道。从剖析的角度,主要斟酌了企业现有单一融资需求,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产生了影响。另外,国内学者大多从定性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从银行借贷行为的角度分析商业银行行融资渠道。本文就是通过阅读各位学者的论文以及查阅相关文献并适当的结合自己的观点来对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融资渠道问题做一个浅析。在中国利率市场化变革过程中,对于商业银行方方面面的治理都有着远大的影响。利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率开放后的优势和挑战同时存在,这项改革将有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市场配置。在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稳定发展的大背景下,面对的竞争压力也就更大。最后,本论文课题就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各个学者的研究,将我国中小企业和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得到合理并且有效的结论以及建议。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理论和改革历程
2.1 利率的内涵
所谓的利率市场化,只能归功于利率决策市场;那么首先是从市场出发,然后由市场自由的运行机制决定了资金的供求,最后影响到市场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能单独存在,也需要依附国家的宏观调控。利率市场化一般包括四个方面:(1)金融交易主体能够决定利率变化。(2)市场可以选择一些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3)在市场上,由16个品种组成,比当前货币市场交易的回购或拆借的品种更为丰富的是SHIBOR,还有一个就是有借有还。(4)最后一个比较迂回的影响就是中央银行的金融资产。
2.2 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
经济自由主义诞生以来,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由两部分组成:亚当史密斯的经济自由化理论与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亚当斯密指出:“一旦国家废除优惠或者限制的制度,市场机制下最简单明了的自由制度将会自发形成”,这是他的国富论中提出的观点[1]。亚当史密斯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创始人,他认为产品将因竞争而降价,无形之手将最有效地分配经济资源。麦金农指出,资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达到金融自由化。肖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深化理论,而且在深入探究后指出在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往往将其实际利率限制在很低的水平。本研究表明,储蓄水平和需求水平有所提高。当然,政府会通过一些计划的方式打算来划分资金的方向与投向以此来强烈的克制资金的需求。为此,假如咱们要实现并完成经济发展就必须要做到放开金融管制,并且我们必须要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自麦金农和肖得出的这些理论之后,又出现了大量的经济学家,他们也经过研究出现了许多自己的想法,并对这些想法付诸更多更深入的研究,其实他们得出的这些结论无外乎就是新古典主流的思想,这一结论简单的可以概括为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供求均衡,使得资源分配达到理想状态,将公平与效率尽量结合。
2.3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总体思路是:一是市场利率在货币和债券市场上,然后逐渐缓慢放缓和放贷利率市场化; 存贷款利率市场是按照“第一外币,货币后,首次贷款,存款后,长期,大,短,小”的顺序。 经过上述剖析一系列的整体思路,关于中国的利率市场,我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形成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率机制。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市场。第三阶段,利率市场和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
/
图1
图1主要描述了我国自2005年来在贷款和存款方面对利率的调整。在2013年7月20日,央行表示,下一步是将利率推高市场,还有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每一项的基础条件也要进一步的相对完善起来。到这里为止,我国的存款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到了最后一步,这一步也是我国的利市场利率是最重要的阶段。目前,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就是利率市场化最终需要完成的标志,这已经让金融界深刻的认识到了这一点。
3 利率市场化下对商业银行融资的影响
3.1 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想要利用高利差的这种盈利模式是不可能持续的。依赖存贷款业务的条件:较高的利息收入,我国特有的体制模式影响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息收入占比较高,但是非利息收入却不尽如人意。前五大国有银行(工业,农业,中国,建筑和出口)的净收入和营业收入比例超过70%。在总收入中,股份制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普遍高于国有银行,此外,占比比较高的尚有城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在此之中光凭一个南京银行就靠近了90%。中国上市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是由四个部分组成的:第一部分是客户的贷款和垫款利息收入,仅这一部分就占了总的利息收入的71%;第二部分是证券投资所获得的利息收入,这部分占了18%;第三部分是放置在中央银行的款项的利息收入,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这部分占6%;第四部分是同业拆息利息收入,这部分只占5%。由此可见,以上四项中占利息收入最大比重的仍然是传统的借贷业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结算清算、投资银行和财务咨询业务等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其中投资银行比例达到7.05%,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已经由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转型升级[2]。但也不容忽视其中的资产管理业务和理财业务所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小,这也可以反映出传统业务转向新兴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cwgl/58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