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车及其辅助设施的人因工程学分析与设计(附件)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2 人因学相关理论 3
2.1 人因工程学简述 3
2.2 人因学设计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4
3 公共汽车的现状与适用人群分析 5
3.1 公共汽车总体现状分析 5
4 淮安1路公共汽车现状分析 7
4.1 淮安1路汽车外环境现状分析 7
4.2 淮安1路汽车内环境现状分析 9
4.3 无障碍设施现状分析 11
4.4 其他部件现状分析 11
4.5 辅助设施的现状分析 13
5 淮安1路公共汽车的人因工程学改进 13
5.1 外环境人因改进 13
5.2 内环境人因改进 15
5.3 无障碍人因改进 20
5.4 车厢内其他部件人因改进 22
5.5 辅助设施的人因改进 23
结 论 27
致 谢 28
参 考 文 献 29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飞快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们对人因化的要求日益增高,人因化设计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家用汽车并没有得到很高程度的普及,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所以公共汽车成为现阶段我国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就目前来说,人口老龄化,儿童化日益严重,所以设计应更多的导入人因化理念,在方便正常人群的同时更为一些老年人、儿童、残障者提供良好的体验[1]。人因化设计在公共汽车设计中的引入,会使公共汽车在设计上更加安全、舒适、以人为本。但是,担任如此重要角色的公共汽车,在内部功能、设施上却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譬如用于乘客上下车的踏板高度偏高,上了年纪的乘客、行动能力欠佳的孩子及患有残疾的特殊群体很难做到快速轻松的登车;车厢内座与座之间的距离偏小,同时缺少相应的无障碍措施;车内的扶手,吊环起不到保持重心的作用;报站器及显示器没法高效利用,会出现很大部分乘客,尤其是残障人士坐过站或者是下错站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1.1.2 研究意义
1)通过分析与研究,发现公共汽车及辅助设施在人因学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作为公共汽车及其辅助设施人因化理论体系的支撑;
2)公共汽车人因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更好地服务人们,降低私家车的使用程度,从而缓解交通压力;
3)高效的人因数据分析与设计提高公共汽车使用效率,节约人们时间,减少占据道路、尾气排放的问题,是环保的体现;
4)公共汽车从某些方面来说是城市的形象体现。根据人因化理念进行设计不仅提高城市形象,满足人们需要,还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内,国外的人因工程学研究历史比较悠久,目前处于较发达阶段。英国作为此领域的领头羊,研制了一些典型的人因学布置程序,如 SAMMIE,AUTOMAT,UNLISP 和 CAPABLE 等。原本系统只是阐述人的物理属性,但是随着人因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所研制的程序不断提高,人因学的工作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达到伸及范围测试、运动干涉校核、视野检查、驾驶员坐姿评价等作业[2]。
美国十分重视学术性研究,对于人因学的研究自然不会落后,从而对车辆的人因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譬如在新车型上市之前要做人因工程学分析和校核,选取不同比例的群体进行评价。以往不健全的操作手段以及精确度不高的设备,导致得出的结论误差较大,某些标准已不能适用于现代社会的要求,而且汽车参数和人体尺寸也有了不小的变化,目前美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标准作业流程,汽车设计发展要求的提高也在不断地促使布置等工具的改善[13]。
美国密歇根大学在改善公共汽车不同用户的座椅定位模型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用新的方法建立了手伸及界面模型。02版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以座椅为基准点对眼椭圆进行定位,根据不同百分位群体在整车中的坐标,结合相应的公式得出眼椭圆的位置坐标,再分别对上视角、前方、车内、后方、动态等方位视野进行具体校验。另外,美国很重视车内仪表仪器信息的浏览速度,所以对方向盘在仪表板上造成的盲点也进行了着重的探讨[5]。
而欧洲国家的研究则更注重于汽车驾驶视野范围的大小,所以车身结构因素对视野的影响是他们的重点研究对象,如详细研究了发动机罩、A立柱,以及内后视镜外后视镜等因素对驾驶视野范围的影响[9]。
1.2.2 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对于公共汽车及辅助设施的人因学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所研究的内容还比较片面,人体相关尺寸参数大多以经验为主,没有夯实的理论基础,只能等整车性能参数确定之后来整改以往同类车型的数据信息,再经过不断的协调、检验来确定相关参数,但是结果误差通常较大。
近年来,由于国内一些知名大学及一些研究该领域人士不断的深入探讨,从而在人因学领域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研发成果不断增加。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cgl/68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