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不同时期建筑遗存在城市历史空间段落的共生研究

2020-05-01 14:2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不同时期建筑遗存在城市历史空间段落的共生研究[20200501123945]
摘要:中国经过五千多年历史的发展,积淀了丰富且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独特的自然景观及地方特色。城市中的历史街区,作为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缩影”,承载着历史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文化。近年来城市规模的肆意扩张及对经济利益的大量谋取,都直接威胁到了我国的文化名城、历史街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不同时期历史街区建筑共生的现状研究,以南京市夫子庙为例的实证研究,总结目前我国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难题,根据共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探究历史街区建筑共生及复兴的对策。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历史街区共生复兴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3
1 历史街区及其存在意义 3
1.1 历史街区的概念 3
1.2 历史街区存在的价值 4
2 不同时期建筑遗存研究回顾及案例分析 4
2.1 西方历史街区复兴的曲折前进 4
2.2 西方城市中现代建筑与历史景观融合的案例研究 5
2.3 国内历史街区共生与复兴的研究回顾 6
2.4 我国历史街区共生与复兴的实践成果 7
3 以南京市夫子庙为例的实证研究 8
3.1 背景 8
3.2 更新策略 8
3.3 历史文化特征调查分析 8
3.3.1 调查说明 8
3.3.2 调查结果分析 9
4 目前我国历史街区复兴所面临的难题 12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4
附录: 15
南京夫子庙历史街区问卷调查 15
不同时期建筑遗存在城市历史空间段落的共生研究
引言
而现如今,中国正在进行着飞速的城市化建设,历史街区也面临着快速城市建设的挑战。短时间内,大规模建设性的破坏已经远远超过了几千年来城市发展中自然性的损坏,此外,重经济、轻文化以及普遍缺乏的意识都使得充满韵味的历史街区正一个一个地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
为了探究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街区,如何策略性地处理好在新的经济和文化形态与陈旧的历史地段之间“新”“旧”元素的关系,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文献研究及总结归纳的方式,探究国内外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市夫子庙实证研究,得出在有效的保护城市特色的前提下实现历史街区的复兴,最终达成城市渐进而可持续的改革与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1.历史街区及其存在意义
1.1历史街区的概念
历史街区概念期初来源于1933年现代建筑协会国际雅典会议,在这次会议上通过的《雅典宪章》中指出:由历史建筑群及历史文化遗址所组成的区域称之为历史街区。此后,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内罗毕通过的《内罗毕建议》、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通过的《华盛顿宪章》(亦称《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等都对该概念有所不同界定。
在国内,关于历史街区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最终明确的定义。1986年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通知》中指出:“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地区、建筑群、古镇、村落等,可根据‘它们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核定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综合各定义,认同较多的一种定义认为,随着城市发展,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在一定的范围、区域内,较完整的保存着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且历史风貌较完整的城市(镇)街区。
1.2历史街区存在的价值
历史街区是人类建筑活动的产物,它承载的不仅是建筑物本身的艺术特色或者技术,而且还包含着反映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等众多内容的历史信息。就像英国伦敦前副总建筑师沃尔特波尔教授所说:“一个城市没有老式建筑就像一个人没有记忆一样。人类的城市不该仅仅憧憬着未来的图景,而且应该具有对自身的过去的认识和有形的证明。”因此,一个城市的历史街区,是这个城市文明记忆最直接的见证,也是反映城市面貌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同时,历史街区的存在对该座城市也有着多层次的价值,主要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美学价值
历史街区的存在首先能够体现美学价值,这是因为历史本身具有其内在的美学价值。历史街区由于古老又富有韵味,能够产生出稀缺价值,他们具有的独特景观及其品质等,可以令人回想起一个具有真实技艺和个性魅力的时代。
1.2.2多样性
一个历史场所通常是由许多建筑共同组合并列形成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一栋特殊建筑单独作用的结果,这样交替组合形成的历史建筑也更能够体现美感。历史街区多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不同形式与风格的建筑组成,各种时代特征的并致显示出它的价值,这样的历史场所对城市的美学景观的多样性也做出了很大贡献。
1.2.3文化价值
历史街区的存在不仅是美学或是视觉的延续与记忆,同时是一种重要文化记忆的连续。
“历史证据对人们建立文化认同感,延续与某个特定场所或个人有关的记忆都具有教育意义。
1.2.4经济商业价值
历史街区的稀缺性提供了直接经济收益的机会,例如,上海新天地一直是旅游团所热衷的游览场所。这种历史保护方式能够推动地方发展,也更易于为当地政府所接受。同时由于历史街区的形成与原始的资源配置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历史街区一般都有便利的交通资源和潜在的地块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的一部分隐含在其地理位置中。
2.不同时期建筑遗存研究回顾及案例分析
2.1西方历史街区复兴的曲折前进
西方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的探索经历了一段曲折的,从缺乏认识到认识的过程。工业革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人们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顾不上、也认识不到历史街区的保护问题,甚至以破坏原有传统、适应当代需要为原则。而近代的建筑学派,也一直以反对当时建筑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为自身的标榜,蔑视对传统的继承,着力讲求打破原有传统的束缚,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助长了对历史街区的破坏。
二战后,西方各国纷纷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现代主义建筑以经济快速、方便建造等优势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大量兴建,使得大量历史街区被拆除重建,历史街区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以后,人们面对城市传统文化的匾乏,历史文化遗产的缺失,开始重新思考历史街区的重要意义。由于随着经济的复苏,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开始关心逐渐消失的城市传统。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水泥森林式”的西方城市肌理和历史文脉;大规模的改建,历史的记忆的消失,造成了大规模的丑陋建筑群和毫无特色的市区的出现,从而使那些古老的旧城区显得更加迷人。
简雅各布斯在《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对这种情况有着深刻的评价,认为是一种城市设计的失败。人们逐渐开始认识到大规模改建带来的严重的危害,纷纷提出保护传统街区和传统风貌的要求,希望实现街区的渐次更新,保护历史传承的物质化载体。从《雅典宪章》到《华盛顿宪章》,历史街区保护的范围逐渐扩大,保护程度逐渐深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历史街区保护体系。一系列越来越完整的理论体系的提出,使国际上对历史街区的保护理论初具规模,之后世界各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研究运动也不断的进行着。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认识到历史街区的重要地位,纷纷将其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再开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并且这也成为了推动老城复兴的一个重要手段。
因此,西方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复兴,从单纯作为艺术品保护到历史建筑和环境保护,再到历史街区和城市保护;从单纯的物质性保护到非物质的文化、传统、精神保护。历史街区的保护体系不断得以扩大和丰富。
对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开发的政策与措施上,国外城市大体上从环境、经济及社会这三个层面出发。
在环境层面,注重的是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和和谐性,对历史遗存进行修复,改善整体的物质环境,把历史文脉和绿色廊道相融合,也就是把历史街区的保护外向化。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12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