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国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路径研究以担当者行动为例

2020-05-24 18:5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中国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路径研究以担当者行动为例[20200511190624]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各种类型的公益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救灾、扶贫、环保、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效弥补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其中,教育类公益组织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我国基础教育、提高全民精神素养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担当者行动这一教育类公益组织进行个案研究,试图找到教育类公益组织的一种良性发展路径,并以此作为其他教育类公益组织健康发展的参考。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关键字: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路径;担当者行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绪论1
二、相关概念界定1
(一)教育类公益组织1
(二)发展路径 2
三、我国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2
(一)与受助者之间的互动缺乏连续性2
(二)获得捐款的分散性3
(三)捐助形式单一3
(四)“行政化”倾向严重3
(五)资金不足,自身发展缺乏可持续性3
(六)教育类公益组织之间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3
(七)项目设计缺乏科学性3
(八)缺乏公信力3
四、担当者行动发展路径分析4
2.一个中心,按需发散6
(二)跟踪式发展路径7
(三)可持续发展路径8
(四)透明化发展路径9
四、对中国教育类公益组织未来发展的建议9
(二)建立可持续的资金链条10
1.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 10
2.与企业合作践行公益 10
3.创新资金的筹集方式 10
(三)加强与其他公益组织之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10
(四)加强公信力建设10
1.建立组织的信息公开制度11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11
(1)外部监督机制11
(2)自我监督机制11
3. 加强自身品牌建设11
结语11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附录 访谈提纲13
中国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路径研究——以担当者行动为例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一大批公益组织快速增长,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救灾、扶贫、环保、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反映社会利益诉求、提供和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推进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作用,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中,教育类公益组织更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人类传承文明和知识、培养年轻一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国政府对联合国“教育第一”全球倡议行动的正式表态,集中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对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接受良好教育基本认识和衷心期盼。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写道:“平等要关注不同阶层人士的利益和教育,特别是要充分顾及社会下层人们的利益和教育。”当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主体发生了错位,本该由中央政府买单的农村义务教育却一直再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地方政府承担着大部分责任。教育类公益组织就刚好可以分担地方政府的压力。研究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路径,可以给其他公益组织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从而推动全国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教育类公益组织
刘胡权、刘叶认为,教育类公益组织,即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在协调政府、社会和市场等的关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有效弥补由“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缺失。简而言之,是指从事教育领域活动的公益组织,它是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教育质量的重要民间力量。[1]
张珊珊把“教育NGO”定义为民间的、非官方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参与教育公共治理或教育公共政策的社会组织。[2]
(二)发展路径
在本文中,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路径是指教育类公益组织发展机制的动态呈现,它表明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机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如何推进的。
三、我国教育类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
2009年曾经有一个粗略的统计,我国教育类公益组织有150家左右,2011年第二届教育公益组织年会时,估计有160-200家活跃的组织,到了2013年,活跃的组织已经有300家。教育类公益组织中最多的三类是助学、支教和阅读推广,而阅读推广中大多还停留在送书下乡、书本扶贫阶段。[3]
教育类公益组织非常广泛,介入的角度很多,呈现出很庞杂的局面。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和北京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的调查统计,教育类公益组织大致分成六大类(见表1)。当然,这种分类只是依据工作内容进行的简单划分,对于遍布全国的爱心志愿者群体以及庞大的从事特殊教育的公益组织均没有包括进来。[4]
表1. 教育类公益组织分类
教育类公益组织在运作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身,不断提高项目运作的能力,但是由于很多教育类公益组织仍出于比较年轻的阶段,其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与受助者之间的互动缺乏连续性
(二)获得捐款的分散性
很多教育类公益组织获得的捐赠是碎片式的,只是个人或者企业的零散的小额捐赠。当公益组织面临重大发展问题时,比如说要推行一个新的项目时,却因为无法获得大笔的资金投入而搁置,从而导致发展受阻。
(三)捐助形式单一
(四)“行政化”倾向严重
萨拉蒙提出,公益组织的任务是找到一种同政府的妥协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办法,在得到政府足够的法律和财政支持的同时又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权。[5]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然而现实中却不是这样。
政府对公益组织进行依法监管是政府的职责,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的公益领域中,政府的力量远远大于法律规定。教育类公益组织的行政化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行政主导立法,即政府行政管理部门主导立法过程。第二,法律授权行政越位。在公益领域中,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非常明确地授权政府对公益组织进行过度干预,造成了行政的越位。第三,选择性及歧视性执法。政府没有完全依法行政,而是选择性、歧视性执法。当条款符合他们的利益和想法时候,就拿来用一下,不符合利益想法时候就扔一边了。第四,违法行政。政府自身制定的法律也不好好执行,比如即使你具备了法律规定的成立基金会的条件,民政部门照样不给登记注册。第五,法外行政。有些行政行为无法可依,不管社会部门的意志和愿望,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五)资金不足,自身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对大部分教育类公益组织来说,资金不足都是最大的问题。[6]
很多教育类公益组织由于缺乏资金,导致项目无法正常运营,更有甚者,连工作人员的工资都要压缩,减少发放,这就导致公益组织的工作人员由于生活所迫而不得不离开这个组织。而公益人才的流失,使得公益组织无法去募集资金,这就直接引起资金链的断裂,项目更加无法运营,公益组织的发展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六)教育类公益组织之间缺乏合作和资源共享
很多公益组织都在做相同的项目,比如做支教,西部阳光和美丽中国都在做。但是不同的是,西部阳光做的是短期支教,美丽中国做的是长期支教,如果这两个公益组织能够在项目上通力合作,把长短期支教有效结合,势必能够把这个支教目做得更加完善。
(七)项目设计缺乏科学性
仍然以支教为例,很多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都在做支教,但是什么样的支教才是有效的,怎样避免支教流于形式,怎样使受助者能够真正在支教中有所成长,怎样使志愿者也能在支教中有所收获,是教育类公益组织急需思考的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130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