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战略的高校提升自身形象的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脚步不断迈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稳步发展,高校同企业一样面临着经费来源、政府支持、社会公众支持等方面的激烈竞争,所以高校相继引入CI战略来提升自身的形象,从CI战略的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三个方面引申出具体对策提升高校的自身形象。本论文引用实例,从CI战略的相关概念、原则以及引入意义方面出发进行对高校提升自身形象的研究进行阐述,最后指出在引入CI战略过程中高校应注意的一系列问题。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 CI战略,高校,形象,问题
目 录
1 引言 1
1.1相关概念界定 1
1.2高校导入CI战略遵循的原则 2
2 大学导入CI战略的意义 3
2.1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4
2.2有利于形成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5
3 高校运用CI战略进行形象塑造的对策 6
3.1以理念识别(MI)为中心,塑造学校灵魂 6
3.2借鉴行为识别(BI),强化行为工程建设 8
3.3注重视觉识别(VI)传达,展示学校个性 9
4高校实施CI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12
4.1实事求是,各具特色 12
4.2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12
4.3加强学校高雅文化的建设 12
4.4改革学校对外职能部门的形象 13
结论 14
致谢 15
注释 16
参考文献 17
图3.1 11
图3.2 11
1 引言
作为当今时代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CI战略已被尊崇为21世纪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强大推进剂。CI又称CIS,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原意为企业统一化识别系统,是当今一种新型的企业管理策略。CI战略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由美国著名设计师雷蒙德.罗威和波乐.兰多等人提及,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已成为具有完善的理论构架和运作体系的边缘性应用学科。
现如今CI战略已经不仅为企业服务,而是被运用到更多领域,很多高校引入CI战略提升了自身形象,为高校在招生就业、赢得经济支持、社会支持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理念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MI)在企业界是一个企业的“心脏”,真正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所独有的企业精神。日本在1984年的经济白皮书中写道:“在当前政府为建立日本产业所做的努力中,应该把哪些条件列为首要的呢?可能既不是资本,也不是法律和规章,因为这二者本身都是死的东西,是完全无效的,使资本和法规运转起来的是精神。”[1]在高校中,理念识别是一个高校的特征所在,是区别于其他高校的最本质特征,这种特征既要有特色,有时代感,又要方便记忆,方便传播。“高校理念识别系统包括教育思想、办学宗旨、发展战略、学校特有的精神和信条等,是高校学术思想、教风、学风以及各种校园文化的浓缩。”[2]比如清华大学的理念及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人所乐道,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理念识别设计就是对高校灵魂的塑造,是将校长的思想和学校长期实践的结晶进行高度提炼,从而抽象并形成广大师生员工的共识,确定学校的办学宗旨和共同价值观的过程。”[3]
1.1.2行为识别系统
简单来说,行为识别(BI)是一个企业的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广大师生员工的行为的。它是依据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上级部门的规章制度,并且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制定出来的能够体现本高校自身内在精神特征和文明系统的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动态识别方式,通过理念渗透以及各部门各单位的彼此协调、整合,使之产生整体形象。“对内而言,是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管理、教育培训、科研以及职工福利制度与行为规范;对外则是透过学校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公共关系、教学与科研活动等方式传达学校的精神理念,展示学校的魅力,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同与肯定的形式。”[4]它规范着高校的教学、科研以及一切社会活动,实际上是学校的办学模式。
高校行为识别是把高校的办学理念由无形转化为有形的过程,再将其规范化、制度化后予以外化的行为。人们可以通过对学校的专业规模、师资力量以及就业情况等外在行为表现来了解、认知某一高校。
1.1.3视觉识别系统
视觉识别,简称VI,是指独特的通过视觉起作用的要素总和。“它是在理念和行为统一的基础上出现于社会的各种组织视觉信息的统一;是CI导入中最具体、层次最多、效果最直接的部分;”[5]“是企业识别系统里最具传播力、感染力并且是接触面最为广泛的要素;”[6]是用来传达学校的整体信息最直观的方式;是CI战略系统中最具有传播力和感染力,最容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具有主导的地位。“VI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大学校名、大学标志、学校的标准字和标准色等;二是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办公事务用品、宣传用品、人员服饰、环境服饰、交通工具、传播媒介、公共知识系统以及校园整体布局和富有特色的景点、建筑等。”[7]
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和视觉识别系统(VI)是组成CI战略的有机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只有MI、BI、VI三者在相互联系中协调运作才能创造出一个完美的高校形象。高校通过确立这三大识别系统,将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体制、校园环境和教学氛围等信息传递给高校外的社会公众,提升自身形象,提高综合实力。
1.2高校导入CI战略遵循的原则
1.2.1系统性原则
高校的CI战略是一个创造性、整体性的系统工程,它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校制定、完善或有效实施发展战略。它要求学校在理念识别系统确立以后,相应地对组织结构的调整、规章制度的健全、视觉系统的设计等进行全面的统筹、有序推进,而不是零星的、孤立的实施。“高校形象的形成,不是人们对某所高校的个别因素的认识结果,而是人们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的内涵和外观进行全面考察而形成的整体印象和评价。”[8]所以从系统化原则出发,高校引用CI战略时应从学校的整体着手,决不能只重视其中一个方面或某几点而疏忽了其他方面。形象战略的系统化程度是衡量高校形象管理科学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1.2.2稳定性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变的大环境下高校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受之影响,但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不是亦步亦趋于多变的大环境,这样就不利于树立为社会公众所熟知的高校形象。实行CI战略,有利于高校树立稳定良好的形象,非稳定、多变的高校只会在社会经济大潮中被埋汰。
1.2.3持续性原则
现如今,不管是生态还是经济都讲求持续性发展,当然高校实施CI战略就是为了追求高校的持续发展。高校在招生就业、赢得社会支持、政府的财政支持、国际排名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在导入并实施CI战略时要有可持续的眼光。要不断地更新学校的发展理念,制定新的规章制度,正确定位自身来适应教育国际化竞争的需要。
1.2.4可操作性原则
CI战略并不是一种空洞抽象的哲学理念,也不是装点门面的花瓶,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品牌战略和战术,所以它必须要可以操作。任何一个学校用来发展自我的战略都必须是要可以实施的,不然所谓战略就失去了其意义,变成了高校的一个装饰品。高校导入CI战略是为了提升自身的形象,在具体实施时就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努力,要用全体师生员工的行动去实施它,万万不可只体现上层领导意志,所以,高校的CI战略要有可操作性。同时要融入持续发展的眼光,可操作性还要具有长期持续操作的特点,不可竭泽而渔式的操作手法。
2 大学导入CI战略的意义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高校与高校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与家长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学上的状况,学校形象的好坏成为人们选择学校的首要标准。形象好的学校必然会吸引学生与家长的眼球,引起投资者的关注,为学校带来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育人效应。因此,高校提升自身形象对于学校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关于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讲话后,特别是随着“211工程”的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颁布和“985工程”的建设,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众多高校积极参与其中,彼此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展开激烈的竞争,推出了不少措施,力图宣传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身形象,从而赢得更多的社会支持。高校实施CI战略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