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对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影响以济南某高校为例

2020-12-26 15:2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社会工作在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欣喜鼓舞的发展,尤其是在社会工作人才建设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突破,进入了社会工作发展的新纪元。但在为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而感到振奋的同时,我们同样需要直面社会工作人才建设过程中的种种难题,尤其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流失问题,可以说是久疾未医,而这一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虽然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但如果聚焦其中一个侧面,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所反映的,正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专业价值观及认同度方面的缺失。那么作为以实践为命脉的专业,专业实习是否会影响到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建立?是否可以通过改变实习中的相关因素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进而改善社会工作人才流失问题?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 基于此,本文将分为四部分来进行撰写。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在理论层面上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探究。该部分主要是在理论上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学生专业认同度建立间的相关性进行理论上的探究及假设。第三部分:调查设计及数据分析。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法等调查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以校正第二部分中所作出的假设或推论,进一步确定专业实习与学生专业认同度建立之间的关系,聚焦实习中影响专业认同度的因素。 第四部分:对如何通过改变实习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的方法探讨。该部分主要基于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目 录
一、 前言 6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6
(二)研究初步设想及预期目标 7
二、 在理论层面上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7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7
(二)社会工作专业实习与学生专业认同度之间的相关性探究及假设 10
三、 调查设计、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12
(一)调查设计 12
(二)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12
(三)校正假设,得出结论 19
四、 对如何通过改变实习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的方法探讨 20
本文优势及不足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31
一、前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br /> (一)调查设计 12
(二)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12
(三)校正假设,得出结论 19
四、 对如何通过改变实习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的方法探讨 20
本文优势及不足 21
参考文献 22
附录 23
致谢 31
一、前言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开展时间,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期间经过一段断断续续的曲折发展史,直到20世纪80年代,社会工作教育才算正式步入正轨。如今,先进的通讯技术使时空不再分离,全球化经济也使人们的收入不断的提高,但与此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却也日益浮出水面,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制度化方法和职业化活动”,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并逐渐发展成为应对种种社会问题的中坚力量。然而,当我们为社会工作的蓬勃发展而感到欣喜之时,在另一方面,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社会工作在未来的发展中,仍旧面临种种难题,特别是在如何应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上,显得尤为棘手。虽然人才流失问题背后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但其在侧面却足以反映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对于专业及对专业价值观认同度较低的问题。
由于任何一种认同,都离不开实践经验,而社会工作又是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专业,所以实习作为其专业实践的主要途径,在理论上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重要影响。那么在现实的专业实习实践中,社会工作实习效果又是否会真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又是在哪些方面对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发挥着作用呢?这正是笔者撰写此篇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此外,就专业实习与学生对专业认同度建立间的关系进行实地研究,也能更好的帮助、指导我们安排实习中的相关工作,进而实现通过改变实习中的相关因素来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失的问题。
(二)研究初步设想及预期目标
通过对相关论文的搜索查阅可以发现,虽然目前不乏对“社会工作实习、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但其中更多的是关注外部环境的改善或者是停留在宏观层面的研究,并没有以学生为本,而且对于专业实习之意义的论述也仅停留在辅助教学上,很少与社会工作专业认同的建立相联系。所以笔者设想将本次研究落脚于学生本身,从学生的角度,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切实探索社会工作专业实习是否会影响、通过哪些因素影响学生对专业认同度的建立。
基于此,本次研究的预期目标有:
(1)进一步确定专业实习与学生专业认同度建立之间的关系,并探索实习中影响专业认同度的主要因素。
(2)初步探讨如何通过改变专业实习中的相关影响因素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的问题。
在理论层面上对二者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一)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关于认同与专业认同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认同及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认同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他认为,认同是个体与他人、群体或所模仿的对象,在情感、心理上逐渐趋于相同的过程[]。王歆认为,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一直处于不断认同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内在的自我驱动力,在周围人或群体的影响下,将外在的、他人的态度、习惯、风俗逐渐内化,进而转化成为自身行为的一部分。但是,对某种事物的认同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所处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人们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常常会增加、降低甚至改变已经形成的、原有的、对某种事物的认同程度。一般来说,认同的程度高低及认同的稳定性与个人对认同的满意度相关联。个人对某件事物的认同满意度越高,就越易于维持这种认同,并且个体在维持这一认同的过程中还会伴随着心理上安全感和幸福感;相反,如果个体对认同的满意程度越低,就越容易推翻和打破其原有的认同。此外,认同还具有群体性,认同的稳定程度也与所处的群体环境密切相关。
而在专业认同的概念上,中西方则存在差异。由于教育制度的不同,国外的大学在学生专业选择方面并不像我国一样有诸多限制,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自由地进行专业调换,因此他们在专业认同方面的问题也就相对较少,所以国外的学术界也并没有将“专业认同”这一概念独立出来进行研究,而是把其融入到了职业认同的领域中一并研究。
而在我国,专业认同的概念则不同于职业认同,是独立的研究领域。学者张冰认为,所谓专业认同即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态度,包括能够接纳和认可所学专业,并伴随有相对积极正面的评价,包括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意志和行动等[];学者王顶明认为:专业认同是学习者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探究[];秦攀博对专业认同的定义更加规范和严谨,构建出了与专业认同相关的四个维度[]综合各方学者对专业认同的定义,笔者认为,专业认同即:学习者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逐渐从心理上接纳和认可某种专业的价值观和专业理论的过程,是一种有意识的情感移入。
(2)有关认同及专业认同形成机制的研究
周晓红在文章中提到,认同是由有意义的或现实的经验所唤起的,其形成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模仿—同化—内化[]。而落脚于专业认同的形成过程,笔者认为可以参考薛中国有关政治认同的观点,他认为,政治认同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服从、理解、信仰[]。邹国振则在其文中从三个角度对某种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进行了理解,即:认知、情感和意向[]。虽然二人在研究的主体、对象上不尽相同,且也都与本文的所研究的主体、对象略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36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