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昆曲文化继承与推广研究

2021-03-05 21:06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 最近几年来,关于昆曲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成为政府与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围绕着昆曲的表演、演员、剧本、讲座、整理、研究和出版等形成"昆曲热",出现了"昆曲文化现象"。 本文首先从昆曲的概述出发,了解当代中国昆曲文化存在的地位极其艺术价值。接着阐述昆曲的历史发展和现状,了解昆曲这一文化遗产的兴衰过程。然后着重分析析昆曲衰落的成因,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环境作出详细的分析。最后对症下药,根据昆曲存在问题总结出解决的方法,达到继承与推广昆曲文化的目的。通过各类来自于图书馆和网上资料库的文献描述了昆曲的历史发展、现状、衰落的成因以及传播方法中三个案例的发展,来突出继承与推广昆曲文化的势在必行的目的。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3
1.1研究背景3
1.2研究意义3
昆曲的概述4
2.1昆曲的简介4
2.2昆曲的艺术特点4
2.3昆曲的历史发展5
昆曲衰落的成因8
3.1昆曲衰落的外因8
3.2昆曲衰落的内因9
继承与推广昆曲的路径10
4.1青春版《牡丹亭》带来的启示: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10
4.2年轻昆曲人的传承——以香港演出为案例11
4.3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推广昆曲艺术11
致谢14
参考文献15 绪论
1.1研究背景
中国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悠久古国,在我国的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古典艺术表演可谓是一些人的精神食粮。昆曲作为一种瑰丽的艺术表演形式,被誉为所有戏曲的“三大源头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戏曲之祖,在21世纪初被评选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的传统艺术中,昆曲作为一种中国元素符号,代表的是中国的整个戏曲艺术文化领域,这在国际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作为一种悠长久远的传统艺术表演,昆曲在中国文化艺术表演史上经历过近200年的全民化狂热,但是光鲜已褪,任何一种事物不可能永远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可喜的是,在以白先勇为代表的“昆曲义工”的推动下,人们渐渐喜爱上了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昆曲这一古典艺术,并在年轻一代的大学生和青年人中中开始流行。它不仅在国内进行了拍案叫绝的表演,同时也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万千观众的共鸣。
昆曲在经历数百年时间的沉淀与发酵后,已经成为一杯香醇的美酒,但在今日,并非“酒香”便能传遍巷子左右了。如今的年代是一个信息年代,任何信息的扩散都需要依托一个传播媒体。如果没有传播,信息也许会像滴水落入大海,再也掀不起任何风浪。像昆曲这样的传统文化应该永驻舞台,而它需要被灌之“新鲜的血液”,这样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当今的信息时代正是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在条件,在这个条件之上继承与发展昆曲是如今的当务之急。
1.2研究意义
昆曲艺术就像是一块干涸的海绵,从古至今吸收了大量营养水分——极其有价值的剧本和音乐曲谱,乃至今日,这块海绵依然在蓄势待发,致力于在舞台上发光发热,向观众们展示着它的表演艺术和演出模式的独特魅力。对昆曲而言,准确定位其艺术价值刻不容缓,通过有效的抢救、继承与创新,使它以"活态"的形式留存下来,这应该是当代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态度。
通过着重强调昆曲在年轻一代人,特别是在校大学生中的传播,并且结合实例,给出一系列有效的继承与推广昆曲文化的途径,希望能引起当代青年人的文化共鸣,从而唤醒他们对于昆曲文化艺术的保护欲和传播欲,让昆曲经久不衰。
昆曲的概述
2.1昆曲的简介
昆曲(Kunqu Opera),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表演艺术,昆曲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戏曲中曲折前进,尤其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最初,昆曲只是作为民间的清曲和小唱在苏州一带流传,如儿歌童谣般的走街串巷,很快便家喻户晓。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时,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也开始流行唱起昆山腔,至万历末年,昆山腔口口相传至北京。因此,当历史的脚步行至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期间,各个剧场便都有了昆曲的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其他剧种。
在我国戏曲历史上,每个剧种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立的体系,在这其中,昆曲表演拥有最完整的体系,这主要来源于我国汉族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一定时间的发展积累的是坚实的基底和悠久的文化底蕴,因此奠定了昆曲文化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和舞蹈史上的重要地位。
2.2昆曲的艺术特点
2.2.1表演特点
表演动作细腻、表演形式抒情是昆剧表演的最大的特点,歌唱方式与舞蹈动作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昆曲艺术融合了各种表演方式,比如歌、舞、介、白等,这些表演方式相互配合、相互衬托,在长时间的表演磨合中,便形成了它独特而系统的表演特色——载歌载舞。昆曲艺术表演中,各种角色不同,表演方式也全然不同,各种角色体现了昆曲独特的表演方式,他们的舞蹈身段一般可以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说话时的辅助姿态和由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写意的舞蹈;一种是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动作,又是表达人物性格心灵和曲辞意义的有效手段。
2.2.2行腔特点
缱绻委婉、柔漫悠扬是昆剧的行腔特点。昆曲在演唱时需要注意控制声音和节奏,也就是说咬字吐音的标准化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是行腔之重。昆曲唱法讲究四个字——“依字行腔”,顾名思义,是依靠文字的发音来行腔,原字是什么声调,唱出来的也必然是什么声调。当然,在现场表演中,还是以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一切变化都以合情合理的情绪和角色为依托。昆曲的唱法以“水磨腔”为特色。
2.2.3昆剧行当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不论是哪个行当,它们所饰演的角色都各有特点,在表演形式上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长时间下来,这些独特的风格和技巧变成了一种方程式。套用这种固有的方程式所呈现出来的表演,有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描述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效果和增强感染力。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便顺其自然地形成了昆曲艺术完整并且独树一帜的表演体系。
2.3昆曲的历史发展
1660年1700年间,昆曲的发展日益成熟,并一度达到鼎盛状态。在这段时间里,昆曲用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向当时的人们诉说着丰富的情感以及一系列有话可说的趣事。当时,宫廷相府、文人雅士都常常把昆曲当作闲暇时期津津乐道的话题,俨然成为了一种时尚与潮流。然而正是由于高官达贵们对于这种高尚典雅的表演气氛刻意追捧,让昆曲在过度文雅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因而把昆曲渐渐推上了一个艰难的田地。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