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字数:11666】

2024-02-24 16:28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相互作用机制4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4
1.新型城镇化4
2.农业现代化4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作用机制4
1.农业现代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4
2.新型城镇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推力5
二、研究区概况5
(一)自然社会发展概况5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5
(三)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5
三、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5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
(二)评价方法6
(三)耦合协调度测算方法6
四、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测度7
五、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与协调度测度8
(一)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耦合度8
(二)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度8
六、结论与建议9
(一)结论9
(二)政策建议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表1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6
表2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阶段与协调类型划分7
表3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及二者耦合协调度阶段类型8
江苏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引言
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屡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十六大到十九大,城乡协调发展一直是党中央关注的重点问题,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这是2014年习主席在考察江苏发展时确立的新坐标、勾勒的美好蓝图。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改革创新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省份做了很好的示范。“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江苏作为东部先行发展的省份,为全国探路尤显重要。
目前学术界关于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研究颇多,李宾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离差系数最小化协调度模型测算了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指出在不同发展阶段,带动我国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不尽相同[1],夏显力和洪业应分别运用Johansen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陕西省、重庆市的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动态关系,提出发展意见[2,3],刘畅运用熵值赋权、变异系数赋权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了东北34个地级城市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程度,指出辽宁省和吉林省新型城镇化超前于农业现代化,而黑龙江省与之相反[4],赵静静在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淮河流域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数据分析揭示了淮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性和分布特征,通过空间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了影响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5],谢天成认为昆山市存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质量不高、主体“错位”、“争地”矛盾突出、社会资本“下乡”目标“不纯”的问题[6],张汀汀通过建立VAR模型,采用Eviews8.0对河南省19782014年的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关数据建模对二者耦合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河南省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7],陈江龙和路燕分别以江苏省和河南省为例,探讨两省“三化”协调发展的内涵、内在机制和路径等[8,9]。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的内容涉及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互相影响的机制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国家、省域、市域、城市功能区等地域尺度均有涉及,但对江苏省的二者协调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江苏省确定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到202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基于此,本文以江苏省13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对象,搜集2016年各市的相关数据,分别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论对于解决江苏省的“三农”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和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大作用,也为全国其他省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内涵及相互作用机制
(一)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1.新型城镇化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量的增多;二是各城镇内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10]。“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与拓展,其实质包括五方面的内容:第一,核心是“以人为本”,农业人口转换成城市居民,城市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覆盖城市的全体人口;第二,是“四化”同步的城市,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的城市;第三,是城乡融合、布局合理的城镇化;第四,是生态文明、适宜人居的城镇化;第五,中国的城镇化要体现中国的城市特色,发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11~13]。
2.农业现代化
农业、农村、农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14]。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基本呈现与科技、社会、环境融合的特征[15]。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作了更深层次的阐释,一是要巩固提升粮食产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品质优良、营养丰富,三是生产过程绿色生态,四是基础设施先进,五是使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六是要坚持市场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1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