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字数:13231】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一、绪论2
(一)研究背景2
(二)研究意义2
(三)相关概念界定3
二、我国农村宅基地的现状分析与政策解读 4
(一)农村宅基地的现状分析 4
(二)农村宅基地现行政策解读 4
三、新生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5
(一)调查区域概况5
(二)数据来源5
(三)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6
(四)数据分析与结论6
四、政策建议7
致谢9
参考文献9
附录11
新生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意愿影响因素
——以南京市为例
引言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
在我国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对农村宅基地的相关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无限期无偿使用、一户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一宅、不得转让,同时这也是我们国家实行土地全民公有制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宅基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国家对农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最基础的保障。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宅基地制度在一系列革命活动的推动下,慢慢从个人私有制演变成集体所有制,它所承载的社会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发生着变化。自从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到今天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我国各方面的经济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日常收入也不再是仅仅依靠于传统意义上的小农经济,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更高的收入纷纷涌进城市,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在经济发展与职业分化的推动下,农民这个大群体也潜移默化地分化成纯农户、兼业农户以及非农户等各个小群体,从而导致宅基地的社会功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对于纯农户的农民群体而言,宅基地依旧是他们进行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场所;对于兼业农户的农民群体来说,他们可能农忙时期在家务农,农闲时期外出打工,长期处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奔波状态,并且可能在弃耕的田地上盖上新的房屋,因此宅基地所承载保障功能削减;对于非农户的农民群体,长期在城市中生活与工作,此时这类人群几乎不再需要农村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因此在城市化的发展和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管理不协调的状态下,“空心村”、“占地建房”、“一户多宅”等宅基地闲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农村的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并且农用地面积也在逐年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形成了一定的威胁。这些现存的问题,都已经引起了国家和各界学者们的关注与思考,因此积极引导农村宅基地的有序退出,盘活农村闲置土地,实行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是大势所趋。再者,由于农民工群体具有主体性,他们自身的态度和意愿,以及利益诉求,是在引导宅基地退出的过程中重要切入点,而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在这个群体的总体中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南京市一些地区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并在在相关政策的支撑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退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使我们直接及时地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根据研究所发现的新生代农民工宅基地退出现状与困境提出进一步的政策启示,为更好地解决农民工及其宅基地问题提供参考,从而有利于提高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宅基地使用效率,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二)研究意义
当下是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冲刺阶段,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而城乡协调发展要解决的就是资源的配置问题,在这其中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然而农村宅基地的闲置现象以及它带来的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块绊脚石。本文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对农村宅基地退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宅基地的有序退出,一方面能够在国家的合理规划基础上,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规定指标为依据,将退出的宅基地规范地用于一些重大产业的建设,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尽快实现我国城乡统一的经济建设。另外,宅基地退出的相应补偿也能够给农民工增加一定的收入,来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使全国人民早日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另一个方面,对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土地整治相关工程,恢复土壤的耕作能力,从而增加耕地的面积,解决农用地面积逐年减少的问题,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
(三)相关概念简介
(1)新生代农民工
从现有的相关学术研究来看,我国的农民工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转型的推动下不断发生着改变,他们已经不完全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大群体,而逐渐分化成为具有时代特征的小群体。Ralston 等把出生于1949—1965 年的农民工称为老一代,将出生于1966—1976年的农民工群体称为现代一代,而新生代农民工便是出生于1977年及以后的农民工群体了。另外,Karl Mannheim认为不同的出生年代和成长环境将会使每个个体产生不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偏好,并且这种偏差在针对集体事物做出个体行为决策时可能会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因此不同代际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也会随着出生年代、价值取向、思想维度等原因产生差异。从农民工个人情况的基本特征来看,张斐(2011)认为处于20到25岁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比例最多,超出一半,他们的平均年龄大概为24岁。由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加之在当前社会晚婚晚育的趋势下,该群体中接近60%—70%的新生代农民工都没有结婚,仍然处于未婚未育的状态。此外,他们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不是很高,大概为10年左右,其中接近50%的人都是处于小学及初中文化水平程度,而拥有高中及专科学历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超过30%,拥有本科及以上教育文凭人数相对较少,不足20%。在新生代农民工这个群体中,较大部分的人都没有在农村长期务农的相关经历,他们一般从学校毕业或辍学之后就开始进城务工,大多数人对于农村的生活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记忆仅存于孩童时期,并且在他们之中是独生子女的人不足15%。此外,张善柱(2013)持有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于青年阶段,在日常生活习惯、知识技能学习、 价值观念形成等方面都具有更强的可塑性。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后,大多数是从中学毕业或辍学后直接进入城市打工的,一部分则是长期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普遍缺乏务农经验,也对农村缺乏感情,更容易接受和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杨雪峰,2015)。从外出务工动机方面来看,新生代农民工与其他农民工相比,他们的外出动机从经济型转向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改变生活状况和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外出打工的主要原因。从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定位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对身份的认同越来越表现出“模糊化的趋向”。从对流入社区的适应能力看,他们的适应力和认同感都比其他农民工强,甚至比他们的父辈有着更强烈的城市梦(迟帅,2012)。本文中研究的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为18岁至40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2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