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长三角土地水能源粮食多目标耦合研究【字数:9246】

2024-02-25 12:50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土地、水、能源、粮食都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资源环境面临着严峻考验。本文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含4个子系统17项指标的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使用耦合度模型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三角地区2005-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在2005-2016年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只有在2008年处于磨合阶段。总共经历了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四个过程,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期间偶有波动,在土地、水、能源、粮食四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总体都呈上升趋势,其中土地与能源子系统的波动幅度更剧烈,且增长幅度较小,说明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过程中,今后要更注意提高土地资源与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要注意水资源与粮食的持续健康发展,以促进长三角地区土地、水、能源、粮食协调发展。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一、相关理论基础 4
(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概念 4
1.耦合度 5
2.耦合协调度 5
(二)“土地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作用机理 5
二、 耦合模型构建 5
(一)指标体系构建 5
1.指标选取 5
2.数据来源与处理 7
3.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 7
(二)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8
1.耦合度模型 8
2.耦合协调度模型 8
三、 长三角城市群土地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实证分析 9
(一)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9
(二)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析 10
四、结论与展望 11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长三角“土地水能源粮食”多目标耦合研究
土地资源管理 汪翔
引言
引言 粮食、能源和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1],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对象。粮食生产离不开土地、水和能源 ,土地是一切自然物和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场所,水与粮食,能源密切相关,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进行,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变得越加严重,人与资源的冲突越来越剧烈,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粗放地利用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模式势必要做出改变,如何协调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充分协调的利用好土地、水、能源成为了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土地、水、能源、粮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变得更加急迫。
2011年,波恩会议召开后,粮食、能源、水耦合关系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2]。同年Morgan Bazilian等在《Energy Policy》上发表了名为《Considering the energy, water and food nexus: Towards an integrated modelling approach》的文章,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简要考虑了能源、水和粮食之间的关系 ,提出整体看待能源、粮食、水耦合关系能够帮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创造更好的经济发展条件,列举了能源获取与森林砍伐、生物燃料生产、灌溉和粮食生产、水力发电、海水淡化五个例子 [3]。此外Golam Rasul以南亚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不丹等国为对象研究水、粮食、能源之间的联系,倡议重视生态系统在粮食能源水联系中的调节气候、保持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4];Kattelus,M以缅甸为对象研究其在水、能源和粮食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压力[5]。Sujith Ravi以印度西北部地区为例通过生命周期分析太阳能装置在该地区用于提高土地和水的利用效率的潜力[6]。Ilhan Ozturk[7]利用EKC假设,计量经济学统计、GMM动态面板模型对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与粮食、能源、水可持续相关的指标进行分析。国内的学者也做了有关方面的研究,彭焜,朱鹤等以湖北省为例研究辨识了能源与水资源协同管理的关键部门和路径[8];邓鹏等研究了江苏省水能源粮食耦合协调演化特征[9];李桂君等以北京市为对象进行了水能源粮食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与仿真[10];彭少明、郑小康等研究了黄河流域水资源能源粮食的协同优化[11]。尽管2011年以来,粮食、能源、水耦合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将土地纳入研究范畴的案例也不断增多,但研究者们大多考虑水、能源、粮食、土地中的两三个因素,忽视了土地、水、能源、粮食之间的关联影响,对四者之间耦合关系的整体定量优化研究较少。尽管现有的研究忽略了这些方面,但是其为开展土地水能源粮食之间耦合关系研究提供了基础,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影响因素体系,揭示了各种子系统间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
根据2016年5月国务院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了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金华、舟山、台州,安徽省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滁州、池州、宣城等26市,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2018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超过21万亿元,占全国金融经济总量的23%,有6个城市的GDP总量超万亿元。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协调好区域土地、水、能源、粮食等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此,本文通过建立土地水能源粮食系统耦合模型,构建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52016年长三角地区26个市12年的数据资料进行实证研究,综合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土地协调发展状况,对资源的利用现状加以评估分析,以期为今后长三角地区土地、水、能源、粮食协调可持续发展提政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相关理论基础
(一)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的概念
1.耦合度
物理学中,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或运动形式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如果系统各要素能够相互配合得当,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即为良性耦合,如果系统间或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产生不利影响,说明是恶性耦合。耦合度可以用来表征系统间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程度与系统内部要素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越高,说明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越强,相互之间的影响越大。耦合度的值在0到0.3之间为低水平耦合阶段,在0.3到0.5之间为拮抗阶段,在0.5到0.8之间为磨合阶段,在0.8到1.0之间说明系统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度只能够说明相互作用的强弱,无法反映协调发展水平的高低。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2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