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非遗视角下东北地秧歌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研究

2021-03-31 14:2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东北地秧歌历史悠久,是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包含多种民族元素以及宗教礼仪文化,与农耕文化紧密相连。在长期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对构建和谐社会和丰富人民群众生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随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东北地秧歌在发展中面临困境,传统的秧歌演绎方式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生活难以结合,秧歌中的某些封建元素逐渐被时代淘汰。本文在分析东北地秧歌目前的保护与传承方式之后,对其问题进行分析,最终给出创新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充分发挥东北地秧歌健身与娱乐的社会功能,立足于现实生活,从而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东北地秧歌的概念与特点2
(一)东北地秧歌的概念界定2
(二)东北地秧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2
(三)东北地秧歌的特点2
1.节奏固定且灵活2
2.体态灵活3
3.服饰鲜艳3
4.道具固定3
二、东北地秧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3
(一)表演内容保持原有内核3
(二)表演形式不断创新3
(三)传承人发展情况喜忧参半4
(四)健身元素得到广泛运用4
三、东北地秧歌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
(一)非遗传承人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5
(二)原有艺术特色弱化 5
(三)文化空间压缩6
四、东北地秧歌保护与传承方式的创新6
(一)培养高素质传承人6
(二)恢复原有艺术特色7
(三)提供文化发展空间7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8
非遗视角下东北地秧歌的保护与传承方式研究
引言
东北地秧歌是东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的智慧结晶,随着东北地秧歌的不断发展,其文化价值和历史地位都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肯定,于2004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来自多方的保护和传承,但在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些的问题,因为现行的保护方式大多着眼于艺术形式本身,例如普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及教育、收集保护发展史料等等,但从东北地秧歌的长远发展来看,只有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挖掘其健身与娱乐的社会功能,才能保障东北地秧歌的长期发展,失去了与社会活动的维系,东北地秧歌只能作为登记在非遗名录中的一行艺术形式而很难走下神坛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本研究以地秧歌为研究对象,在黑龙江省展开调查和访谈,通过实地访谈等方法,对东北地秧歌发展至今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其在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困难,提出创新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将东北地秧歌的健身与娱乐功能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挥其社会价值,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研究意义在于将传统的保护传承方式与创新的应用相结合,从传承人、社区文化、教育等等方面入手,真正的做到在应用中传承,在使用中保护。
一、东北地秧歌的概念与特点
(一)东北地秧歌的概念界定
秧歌是主要于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东北地秧歌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应用于田间地头的日常生活。就最开始的用途而言,主流观点认为其源头是祭祀舞蹈,最早的历史可追溯到农民为了祈求秋季丰收和来年风调雨顺而进行的祭祀活动和所编排的歌舞。东北地秧歌的发展历史悠久,融汇了诸多文化,且一般同民间祭祀活动结合,所以对其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秧歌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出会”、“社火”、“闹红灯”等民间舞蹈都在其概念之内。而狭义的东北地秧歌特指地秧歌与高跷秧歌。地秧歌,民间俗称地蹦子、地出溜,顾名思义是直接在平地上进行的秧歌形式,整体特点十分灵活多变。多为男女搭档的形式。是目前东北地区最普遍的一种秧歌形式,因其群众基础深厚,传播范围较广,形成了较为鲜明的自身特点,高跷秧歌是一种上跷表演的舞蹈形式。[1]
东北地秧歌的发展与传承深受关内移民的影响,从清代开始的大规模移民浪潮带来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和发展,使得各地域的秧歌元素相互影响和渗透,最终形成了统一繁荣的东北地秧歌文化。因此东北地秧歌是在多民族文化的背景下产生、起源于日常劳作和祭祀的一种艺术形式。
(二)东北地秧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2]目前的分类为十分法,东北秧歌多申报其中的民间舞蹈类别。东北地区的各类秧歌于不同年份被纳入非遗表演艺术名录,鞑子秧歌于2006年由牡丹江市、哈尔滨市申保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民间舞蹈类;抚顺地秧歌于2006年由抚顺市申保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民间舞蹈类;海城高跷秧歌于2006年由海城市申保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民间舞蹈类。值得一提的是,东北秧歌中所包含的的文化遗产除了舞蹈技艺外,还有特色服饰、道具等物质形态,核心表现为民间舞蹈。东北地秧歌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近些年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帮助。
(三)东北地秧歌的特点
地秧歌在长期的发展与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韵律特点,特有的艺术形式都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深受经济发展状况、文化氛围、政治因素、和风土人情等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的特征。[3]地秧歌的身体动作以及手绢的各种舞法等都是这种浓厚地域风格的体现,地秧歌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十分充分的反映了东北人民豪爽大气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在舞蹈动作上多表现为夸张和大开大合,音律唱法上更加直白,速度较为快。但在这种大开大合的表现形式下又不缺乏细节和内涵,可谓“稳中有浪”,在夸张的舞蹈动作中展现底蕴。节奏、动作、道具、服饰等都是能够体现其风格特征的典型要素。
1.节奏固定且灵活
地秧歌的节奏多为2/4拍或1/4拍,此节奏的特征在于既有固定规则又十分灵活,通过对地秧歌老从艺人的采访我了解到,没有任何一位表演者的表演是每一次都相同的,地秧歌更像是在一个节拍的基础上自由发挥,可结合表演环境即兴创作或自由发挥。对于节奏的掌控主要体现在步伐和手势上,固定的节奏和手势是区别不同曲牌的主要关键因素。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6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