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农村承包地流转法律问题及对策(附件)
目 录
1 引言1
2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现状分析1
2.1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现状1
2.2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特点3
2.3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立法分析3
2.4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主要问题4
3 制约农村承包地流转的主要因素5
3.1 农村承包地所有权主体虚化5
3.2 法律规定不全面6
3.3 转让、入股、抵押制度不完善6
3.4 流转程序不规范7
4 关于农村承包地流转的对策分析8
4.1 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8
4.2 将有条件的抵押作为农村土地经营权的合法方式9
4.3 建立健全流转市场配套服务和管理机构10
4.4 完善农村承包地流转相关制度和政策11
4.5 进一步完善流转纠纷解决机制11
结论 13
致谢 14
注释 15
参考文献161 引言
我国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不仅是人口大国,更是农业大国。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一直是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农村土地承载着广大农民的利益诉求,更是关系到我国的改革发展,农业的发展、经济的提高、收入的增长,是关系到国家稳定和安全的战略性问题。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促进了农业的有序发展。但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普遍得不到技术的支持。农田产出低、抗风险能力不足,难以跟上市场经济发展步伐。习总书记提出,农村改革要实现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2013年12月,中央提出了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土地规模化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加强技术创新。所以,必须加快农村承包地进行流转,尽快实现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的农业经营。
农村承包地流转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表现为承包地经营权的流转,流转方式主要有转包、出租、转让或者其他方式。在流转过程中,农村承包地的权属、主体以及用途都没有发生改变。
虽然当前我国关于农村承包地流转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但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极大的阻碍了承包地流转的正常进行,影响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所以,因此本文通过审视农村承包地流转过程中的表现和成因,建构完善的法律体系,从法律层面出发,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承包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2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现状分析
2.1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现状
根据土流网数据显示,如图1,近年来,我国承包耕地面积呈现稳步增长的形势,并且后两年较前两年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说明农村耕地承包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较好的推广。接下来,应该继续做好各方工作,保证耕地承包面积保持可喜态势。
就承包地流转进度,如图2,根据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全国耕地流转进度在近些年一直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说明农村承包地流转在我国逐步取得认可,农村承包地流转规模也逐步得到了扩大。纵向看数据,可以发现2015年的流转进度是2007年数据的7倍,说明耕地流转进度在这些年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发展势头强劲。
就承包地流转去向分析,如图3,根据图表我们可以看出,耕地经过流转后,主要流入农户、专业合作社、企业以及其他主体。其中,流入农户的耕地面积最多,说明大多数流转后的耕地依旧保持农用,在客观上保证了我国粮食安全。有一部分耕地经过流转后进入了企业,但是占比不大。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城镇不断向边缘扩张,有部分农村承包地进行非农建设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要控制数量,严守粮食安全线。
在承包地流转用途中,通过图4,我们可以了解到,承包地流转后用于粮食作物的面积和非粮食作物的面积都呈现上升趋势,用于非粮食作物面积的上涨势头比用于得粮食作物面积的势头强劲,并且两者的差距逐年扩大,基本符合我国政策要求。
从承包地流转模式上来看,据农业部的统计,目前的农村承包地流转主要有同村内土地转包、对外转让、土地互换、出租、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等五种模式,此外,一些地方细分土地流转模式,将其分为分季流转、土地托管等模式。土地的集中,扩大了农民的经营规模,资本投入也相应得到了增加。
2.2 农村承包地流转的特点
农村承包地流转规模不大,但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农村承包地流转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内陆开展。在市场经济较快发展的背景下,由于农村收益期长、收益率低,对很多需求者没有构成直接的吸引力,导致了农地流转速度的缓慢。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只有不足1%的农户参与进农村承包地流转进程中,且转让的面积少,只占当时全国耕地面积0.40%[1]。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惠农政策开始不断更新补充,具有产业化、现代化特点的农业渐渐发展起来,农村承包地流转的进度加快、规模扩充。截止到2008年,我国农村进行承包地流转的农地亩数流转已达到一亿多亩,占全部承包耕地的8%。
流转模式多样、对象多元,但是仍然以反租倒包为主。农村承包地流转形式主要有代种经营、出租经营、转包经营、互换经营、入股经营、托管经营等模式。从流转期限上来看,有长期流转、季节性流转、短期流转。从对象来看,近年来,一些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纷纷参与进农地流转,主要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民、龙头企业+基地+农民、村委会+种养大户+农民等形式。虽然流转方式较为多样,但是根据调查显示,农村承包地流转还是以转包和出租这两种传统的方式为主。
农村承包地流转与劳务输出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数据显示,一方面,承包地流转促进了劳动力进行转移,解放了农地对于农民的限制,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流出农户被规模经营主体雇为季节性工人,扩大了收入来源渠道,增加了家庭收入。规模化的经营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增收。另一方面,劳动力源源不断的向城市转移也促进了农村承包地的流转。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大量农地闲置,为承包地流转提供了可能,农民又可以从流转的土地中获得一份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可见,农村承包地流转和劳务输出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59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