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字数:18094】
目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引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意义 1
1.2.1理论意义 1
1.2.2实践意义 2
第二章 文献综述 3
2.1白茆山歌研究 3
2.1.1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3
2.1.2白茆山歌保护主体的角色作用研究 3
2.1.3白茆山歌的功能研究 3
2.2音乐类非遗研究 4
2.2.1音乐类非遗保护主体研究 4
2.2.2音乐类非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4
2.2.3音乐类非遗保护方法研究 4
2.3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民歌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5
2.3.1表演形态内容创新研究 5
2.3.2保护模式创新研究 5
第三章 音乐类非遗保护视角下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 6
3.1传承人评定机制不断完善 6
3.2政府投入稳定 6
3.3广泛开展学校教育 7
3.4开始尝试与企业合作 7
3.5公益团体发挥重要作用 8
3.6自发传承者数量可观 8
第四章 音乐类非遗保护视角下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的模式 10
4.1表演与研究相结合的保护传承模式 10
4.2原生态表演与原生态再创作相结合的保护传承模式 10
4.3多传承途径相结合的保护传承模式 11
第五章 音乐类非遗保护视角下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2
5.1 资金不足 12
5.2 当地民众没有形成保护共识 12
5.3 城市化影响白茆山歌生存环境 13
5.4 传承人老龄化 13
5.5 对新技术利用不足 14
5.6 基层政府发挥空间有限 14
5.7本地推广困难 14
第六章 音乐类非遗保护视角下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的对策 16
6.1 加大资金投入 16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51jrft.com +Q: ^351916072#
6.2 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 16
6.3 寻找新的生存环境 16
6.4 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 17
6.5 积极利用新技术 17
6.6 提升基层政府工作自主性 18
6.7加大本地推广力度 18
第七章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附 录 23
致 谢 24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
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
摘 要
为了了解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探索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中形成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在音乐类非遗保护视角下,通过访谈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相关群体,得出结论:白茆山歌形成了表演与研究相结合、原生态与原生态再创作相结合、多传承途径相结合的保护传承模式。近年来,白茆山歌非遗传承人评定机制不断完善。在政府稳定的投入下,当地广泛开展了学校教育、社区推广,企业逐渐参与进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中来,为白茆山歌的发展提供的了新的动力。同时,白茆山自发传承者数量可观,在公益团体举办的各项活动中不断涌现。
然而,本地推广困难困扰着当地的官员和传承人。在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中也存在着资金不足、保护共识没有形成、城市化影响生存环境、传承人老龄化、新技术利用不足、基层政府发挥空间有限等问题。这些也是许多音乐类非遗需要面对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充足的资金、提升民众的保护意识、探索适合音乐类非遗生存的新环境、完善音乐类非遗传承人培养机制、积极利用新技术、提升基层政府保护自主性。
引言
本文研究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通过深度访谈常熟市古里镇文化站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的工作人员和白茆山歌传承人,了解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探索在音乐类非遗保护视角下,白茆山歌保护与传承的模式,存在的问题。最终对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提出建议。
1.1研究背景
李爱真,吴跃华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指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就是指民间传统音乐文化,主要是针对传统音乐的精华部分,它的研究视野更着力于“保护”方面[1]。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火热,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走入人们视野。音乐类非遗作为传统音乐,与民间文学、传统舞蹈、传统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大不同,很大程度上依托口口相传,在传承过程中有很大可变性。由于缺少记载,歌词曲谱易丢失,进而导致部分类型的音乐消亡。这给传承与保护带来了许多挑战。
白茆山歌发源于常熟市古里镇白茆塘畔,是常熟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共同创作的集体智慧。白茆山歌是吴歌中的一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自古以来采用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承,直到明代才收录整理歌词,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开始收录曲调。现在,依托常熟发达的经济和重视文化发展的环境,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在保护与传承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白茆山歌古时只有歌词记载,所以申报了民间文学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白茆山歌毫无疑问是传统民间音乐,它传承的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对它的保护应当将它作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作为民间文学,会使得白茆山歌丧失原有的音乐特征。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以往白茆山歌研究集中于白茆山歌的传统史料、表演形态、作为民歌本身的保护等方面。将对它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放在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有利于扩大白茆山歌研究的视野。同时,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视“保护”,也使得对白茆山歌的研究集中到保护方面,进一步丰富了白茆山歌研究的理论。对白茆山歌的保护与传承的研究有利于总结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律,丰富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为其他传统民间音乐保护与传承理论的研究提供借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09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