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以漆桥村与杨柳村为例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公共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2
(一)公共文化的概念2
(二)公共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2
二、漆桥村与杨柳村保护现状及比较3
(一)漆桥村与杨柳村的基本情况3
(二)漆桥村与杨柳村保护情况比较3
三、漆桥村与杨柳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4
四、公共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保护问题的解决之道5
(一)重视村民力量,提高村民话语权5
1.传统村落的保护应注重村民生活质量6
2. 政府应强调村民责任6
(二)树立整体保护的理念,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处7
1. 确立整体保护理念需要政府支持7
2. 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生态环境共同保护7
(三)将公共文化服务与传统村落保护相结合7
1. 由政府主导,依据地方文化特性7
2. 培育文化消费新亮点,创造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化平台8
3.吸引公共文化建设新人才,重视当地民俗8
结语8
致谢8
参考文献9公共文化视角下传统村落的保护研究
——以漆桥村与杨柳村为例
引言
传统村落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拥有极高的经济、文化、美学与历史价值,是流传已久的传统文化载体,也是古往今来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无数文人墨客的乡愁所在。在新的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使人类文明前进了一大步,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农业文化和他们所代表的精神基因逐渐消失,传统村落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断崖式消失的危险,因此迫切需要保护传统村落。 [1]在乡村的公共文化中,村民是主角,是促进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更新的主要力量。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浪潮中,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加强文化自信,增强文化的软实力,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而乡村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根基,因此“记得住乡愁”首先要“系得住乡愁”,从公共文化的角度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
(一)公共文化的概念
公共文化是指相对于以赢取利润为目的的私营性文化而言,为了满足全社会共同的文化需要而建立的文化形态,社会全体成员作为重点的服务对象,其目的是可以让大众来参与、创造和享受文化。政府居于主导地位,社会大众积极参与、有效互动形成的宣传各种文化知识、满足文化需要、保障社会全体成员文化权利的全体非盈利性质的文化机构和服务的总称。
国内自从在 2005 年“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来之后,学术界对于公共文化的研究快速增长,主要的研究课题是围绕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均衡,以及政府的作用,并对公共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解析。有学者认为,公共文化不仅为公众提供了基本的精神文化享受,而且维护了公共产品和服务业的大名,这是文化环境和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必需的。 [2]
(二)公共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的关系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人文及自然资源丰富,并具有重要的经济、历史、人文、艺术等社会价值,需要全社会高度重视并给予保护的一部分村落。传统村落既包含物质文化遗产,也包括一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水乳交融,相互依存,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而存在。[3]传统村落与一般的文化遗产有很多不同,对它的保护开发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村民的生活水平、满足村民的生活需求。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囊括了许多珍贵的乡村记忆、传统技艺、风俗人情以及土风乡规等,它是一种渗透灵魂的文化,与村落血脉相连、同生共死。
伴随着十九大的召开,文化自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战略和五年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也越来越关注这个热点,针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讨论也随之变得炙手可热。但是当前我国对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认识很模糊,包括其内涵与外延在内,缺少整体的、系统的概念的建立。现有的文献一般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定义为:“满足农村民众的文化需求而由政府主导,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愿参与进行的,普及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文化、提供精神食粮、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权益的文化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活动”。[4]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许多优势,可以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助于农民们实现文化方面的权利;可以引导农民的思想文化,防止一些封建迷信等落后腐朽的思想对农民产生消极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农民们思想上的纠正与教育以及精神上的熏陶;有助于建设服务型的政府以及改革我国的文化体制,也可以一步步建构公共的服务型政府。
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公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村落中承载着历史烟云的特色古建筑,仿佛在沉默中向人们传达着中国人几千年难以割舍的乡土文化。中国乡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际上是乡村文化在地域特色上的泛化与提炼。保护传统村落和村落文化,是为了保护中国的本土文化,保护农耕文明,保护农村土地、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5]因此,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公共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建立在传统村落得到有效开发与保护的基础之上。乡村公共文化与传统村落保护的紧密联系为公共文化的理念运用于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基础。在传统村落的保护实践中,有关乡村公共文化的理论也不断完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漆桥村与杨柳村保护现状及比较
漆桥村与杨柳村同属著名的传统村落,二者在2014年3月同时入选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许多方面又有着不同之处。作为金陵古村落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对杨柳村与漆桥村的研究,可以窥探南京市传统村落保护的一些情况。
(一)漆桥村与杨柳村的基本情况
漆桥村隶属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在史前就有人类活动,在早期奴隶制社会中,漆桥村属于赖国。春秋战国时期处在吴国和楚国的交界处,秦国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漆桥村则位于潥阳县地域中。西汉宰相平当为了躲避王莽之乱而迁居于此,并在漆桥河建丹漆木桥,漆桥因此建村、得名并成为南京与苏杭、宣徽等地南来北往必经之路。[6]隋朝时,漆桥村属于溧水县。南宋时期为方便人们往来通行,先后修建了漆桥驿、漆桥铺和七桥驿。元代孔氏族人大量迁入,逐渐成为主要姓氏,明代成为高淳七市之一,清代升格为镇,此后漆桥一直是高淳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社会中心。漆桥村被誉为“金陵第一古村落”,许多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明清时就已经建造了,至今仍保存较为完好。并且漆桥村还有着与孔氏文化、古商业驿道、传统民俗、传统技艺等有关的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山东曲阜外,世界上“第二大孔子后裔聚居地”就是漆桥村。大多数村民都是孔子的直系后裔,现在已经延续到第八十一代。进入漆桥村便可以看到在漆桥边有一口古井,宋朝时便有了,这口古井是漆桥村过往岁月的见证者,井栏上有“大宋南迁阙里孔氏广源”几个大字,也证明了漆桥村人孔氏后人的身份。[7]如今的漆桥村慢慢恢复了昔日的繁荣,踏入漆桥老街,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商铺,例如“孔家竹箩店”“江南孔氏堂”等等,能够感受到浓浓的孔氏文化氛围。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gsygl/670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