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中国秘书史教材的比较
1 引言1
2 三种秘书史教材体系的比较1
2.1 杨剑宇版结构体系2
2.2 黄宗元、吕文英版结构体系4
2.3 杨树森、张树文版结构体系5
3 三种秘书史教材语言风格的比较6
3.1 三种秘书史教材语言风格的相同点7
3.2 三种秘书史教材语言风格的差异9
4 三种秘书史教材书籍装帧的比较10
5 三种秘书史教材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分歧11
5.1 三种秘书史教材对“史”上下限的划分11
5.2 三种秘书史教材对秘书性质的界定12
结论14
致谢15
参考文献17
1 引言
“秘书”是个历史的概念。早期“秘书”一词并非指秘书人员,而是指“宫禁中具有秘密性质和神秘色彩的图书”,到后来指“官职名称”、“官署名称”。东汉后期的“秘书”由原来指物演变为机构、人,即朝廷中掌管图书秘籍的官职及官员。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相关的机构也相继成立,其中包括秘书机构,并配备秘书官员和秘书职员。秘书工作虽然已经有4000余年的历史,但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20世纪80年代,连续召开了两次中国秘书史学科的创立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中国秘书史的研究。
中国秘书史是研究我国秘书工作的产生、发展状况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国秘书史作为一门历史学科,首先需要了解历史学的含义和分类。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问。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现象都有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史学不仅要分门别类地对这些过程进行研究,而且还要从它们相互联系中去探求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因此他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本文介绍三个版本的中国秘书史:杨剑宇编写的《中国秘书史》(以下简称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黄泽元、吕文英编写的《中国秘书史》(以下简称黄吕本),兰州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杨树森、张树文编写的《中国秘书史》(以下简称杨张本),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杨本和黄吕本是明显的编年体史著,这两个版本都是以时间为只要线索,杨本从古代部落联盟时期一直写到新中国建国前,黄吕版版则一直写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杨张本应该归类为章节体,内容以辛亥革命为分界点,分为上下两编,其上编所写古代秘书史部分并没有采取断代史的方法,而采用了专项内容纵向考察的方法来叙述。[]这种体裁改变了以往秘书史编年体裁形式,对古代部分采取统一归纳的方法,有利于读者把握整体历史发展脉络。
2 三种秘书史教材结构体系的比较
结构体系是指组成其整体的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教材的结构体系是一本教材的脉络,在同样的思想指导下,不同的教材有着不同的结构体系。教材的编写要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三个版本的秘书史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三种不同的教材,也可以把其看作是三本不同的专著,在教材结构进行对比时,要依据秘书史发展的特殊情况,结合教材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对比。本文旨从目录和内容两个方面来比较三种秘书史教材的结构体系。目录是教材的内容纲要,通过看教材目录可以直观的看出整本书的编排结构,从标题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所写内容的不同理解。教材的内容是教材的主体,主体内容的选择、表述和布局等方面也能反映教材的结构体系。
2.1 杨剑宇版结构体系
杨本《中国秘书史》是中国秘书史的开山之作,本书为了补充当代秘书工作,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教训,在改革开放后编写了这本著作,开创了秘书学研究的风气,但是当时的著作还有一些不足之处。2004年起,上海人民出版社组织实施选编“专题史系列丛书”工作,这是传承、弘扬学术成果的远见之举,杨剑宇在原著和数十篇论文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研究,汲取了新的研究成果,删改增补,重写了此部秘书史专著,完善了不足之处。
2.1.1 从目录上看
从总体来看,杨本的目录是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进行编排,这是一种传统的著史形式。从目录上看,除去自序,第一章古代秘书官职和秘书工作的界定是对秘书工作进行一个总述,第二章到第十二章分别介绍了从原始联盟部落、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辽金元、明、清、近代及新中国建国前时期的秘书工作,作者还特别添加了第十三章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和借鉴。从目录的对比来看,就单元内容方面来说,杨本严格按照了编年的体裁进行叙述,但是它并没有按部就班的进行教条性研究,每一章节都有不同的形式。他根据不同时期的文秘发展状况,找出不同朝代的文秘发展特点,比如每个朝代的公文文体都进行了归纳总结;又如第八章添加了“朝秘书人员的来源与地位”一节,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达到了顶峰,秘书人员的社会地位提高也是在所难免。作者能够抓住朝代特点进行研究,体现了其历史学与秘书学融合治学的特点。
标题的意思为“表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单语句”。[]标题的好坏可以决定一篇文章的成败。面向秘书学学生的教材,在标题上表述一定要脉络清晰、层层递进,又要明确体现秘书学和历史学的主要观点。历史教材的标题一般分成单元标题、课的标题和子目标题三级。秘书教材的标题不同于一般的历史教材,更像是一部专著的标题,我把它重新分为章的标题、节的标题和子目标题三级。杨本的标题是最简洁的,在标题的设置上比较单一,每一章都用宽泛的表述作为标题,并且每一章的标题模式差异很小。黄吕本也是使用编年形式,可以用这个版本与杨本标题进行对比。以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这一章为例。
教材版本杨本黄吕本
章的标题秦汉时期的秘书工作秦汉的秘书工作
节的标题第1节秘书机构的确立和演进 第1节大一统的国度与秘书工作的新体例
第2节秘书官吏 第2节汉代政府的秘书工作
第3节文书档案工作 第3节汉代秘书工作人员的选拔任用
第4节秦汉文书档案工作概况
第5节秦汉秘书工作之得失
从上表中可以明显看出,在节的标题设置上杨本更加简洁明了,其它十二个章节也采用这种风格。反观黄吕本在章节的设置上则更加细致。学生在这种体系下更能抓住关键信息去阅读内容。
2.1.2 从内容上看
在关于内容的选择上,杨本多注重于秘书史料的收集和概括。杨剑宇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科班出生的他在写《中国秘书史》时,更加重视史料的整理与运用。历史史料主要包括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杨本更加重视文献史料的运用。如第二章中国秘书工作的起源中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就引用了史料记载:
仓颉是皇帝的史官,执掌记录言行(《汉书古今人表》)。孔甲是皇帝的史官,“主书史之流”、“执青纂记”(《汉书田鼢传》)。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皆皇帝史官”(《世本作篇》宋衷注)。据古籍记载,尧在位时,曾于庭前设置“进善旌”,一时,进善言治理天下者甚众(《大戴记保傅》)。[]
运用文献史料寻找有关秘书活动最初的记载,能够客观地反映史实情况,也能够为自己的观点加以印证。但是在浩瀚如海的古代典籍当中,有关秘书活动的记载非常少,也非常零散。因而,史料的拮取更多的依赖政治制度史,秘书史的勾勒也就在政治制度尤其是官制的介绍中生发下去。[]杨本就是在对政治制度和官文书档案工作的介绍体系下进行研究。比如第四章第二节秘书官吏,杨本就分成三点来写,秘书官吏的选拔制度、秘书官吏的任职资格、秘书官吏的考核制度。从这部分章节来看全书主要围绕秘书的制度与文书档案来写,中心和主旨都很明确。在最新一版内容上作者还添加了近代以来新中国成立前的秘书工作,特别是作者还在最后一章总结了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和总结,这在内容选择上是一个进步。但是杨本在内容体裁上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作者应该增添建国以来的秘书工作情况,其次我认为杨本《中国秘书史》在编纂体裁上并不适合作为教学教材,而把它看做是秘书学理论专著则更为合适。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sgl/28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