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聊斋志异语言研究

2020-01-03 16:5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聊斋志异语言研究[20200103164302]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四百多篇。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用文言创作出了《聊斋志异》这部辉煌的文学巨著,文言在这部小说中成了不可替代的文学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 本文在广泛总结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作品的实际出发,通过举例说明称谓词、叠词、语言风格等几个方面的特点,来深入探讨《聊斋志异》的语言特色。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聊斋志异》,称谓词,叠词,语言风格
目 录
1 引言 1
2 运用大量称谓词 1
2.1 角色称谓词 1
2.2 称谓同义词 3
2.3 亲属称谓词 4
3 运用大量叠词 6
3.1 形容叠词 7
3.2 绘声叠词 7
4 语言凝练 8
5 文言白话,运用自如 9
6 语言风趣、诙谐 10
6.1 描摹性趣语 10
6.2 戏虐性趣语 10
结 论 12
致 谢 13
注 释 14
参 考 文 献 15
1 引言
自古至今,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学语言,基本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语言,一种体裁有一种体裁的语言。用来评定文学语言好坏的基本标准,就是看它表现的对象是否精准、凝练、流畅等等,蒲松龄将文言文与口语统一在一起,就有了独特的《聊斋志异》的语言,《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创造的一个里程碑。
2 运用大量称谓词
《聊斋志异》有着丰富多彩的词语,在表达同一个概念时,既有一般的常用名词,也有经过某种修辞方法创造出来的称谓词,下面我将从角色称谓词、称谓同义词、亲属称谓词三个方面来探究《聊斋志异》的语言特点
2.1 角色称谓词
称谓词是人们平常言语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基本上可以说只要与人交流就必须用到称谓词,因此,称谓词在几千年前就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关于称谓词的探究可以说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了,追溯到《尔雅》中就有关于亲属称谓词的内容,以姓氏与名字相称是从古至今最普遍的称呼方式。
名字是最普遍的称谓词,而且人的姓名是日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用它们进行称呼,是专有名词。作者在小说中为了对人物进行称呼,就要为之拟名。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要符合生活中的常识,又要有自己的特点。本节就《聊斋志异》中人物的称谓名字进行梳理,将该小说在人物称谓的编造上的特点展现出来。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小说集,每篇都有单独的小故事,并且有自己的标题,共有四百七十四个标题。通过文章的标题可以明显看出:
第一类是以地点为标题:
《凤阳士人》、《庙鬼》、《济南道人》、《诸城某甲》、《嘉平公子》等;
第二类是以身份为标题:
《新郎》、《道士》、《土地夫人》、《云萝公主》、《侠女》、《三仙》等;
第三类是以名姓为标题:
我们具体来说是这种命题方式,以人物的名字或姓氏的标题的,就有二百零一个之多,这是《聊斋志异》中最为普遍的命名方式。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称呼人物是小说叙事的基础。像这种以明显名姓为题的主要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以姓氏加其他为题:如《叶生》、《祝翁》、《金和尚》、《汤公》、《海公子》、《李司鉴》、《杨千总》等;
第二种是以姓名为题:如《王六郎》、《余德》、《王成》、《聂小倩》、《张贡生》等;
第三种是仅以名为题:如《珠儿》、《阿宝》、《小翠》、《红玉》、《阿霞》等。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在蒲松龄笔下个个生龙活虎,活灵活现,一个成功的人物名字有助于塑造成功的人物形象,渲染气氛,加强小说的艺术效果。小说中有很多谈论人物名字的例子,我们可以通过文中姓名特点,总结出明清时代姓名使用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点是姓与氏混用。小说中人物介绍自己或他人时有时说“某姓”,又有时说“某氏”的,表明到了清代,姓与氏已经开始混用,不再详细的区分了。
第二点是重视身份门阀。在《聊斋志异》中,有四个带籍贯介绍自己的例子,如《司文郎》中“展问邦族,云:登州宋姓”,在介绍自己时经常把籍贯带上,表明清人重视门阀氏族的传统。
第三点是称谓有明显倾向性。在《聊斋志异》中,作者经常在称谓上体现自己对不同人物的态度和倾向,求其是在用简称时,比如:
对于读书人,一律用“生”或他的姓氏来简称,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对于官员或者亲友,简称一律用“公”;
对于底层人物,尤其是软弱、无耻之徒,就用他的名来简称,若是双音节的话,就只用末尾一个字。如《云翠仙》中的全名为梁有才,简称就称呼末尾的“才”。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为了渲染小说的玄幻色彩,小说的主人公名字经常暗含一定的意义。《聊斋志异》有258篇文章关于狐仙鬼魅的,占全书半数以上。在作者笔下,这些角色不仅赋予了人的意志,又与本身原型密切相关。【1】如《侯静山》的同名主人公就是一只猴精。又如《胡四姐》中的主人公就是只狐仙,他在文中就自称姓胡。再如《花姑子》中的老者答云:“老夫章姓”,是因他全家都是璋子变成的,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经常出现。
小说中的角色姓名经常与小说的剧情、人物的命运或者经历有着一定的关联,是作者故意埋下的伏笔,增添文章神秘色彩。如《伍秋月》中的王鼎字仙湖,他在江上有着奇特的遭遇,而他的字仙湖也给人玄幻的感觉。《罗刹海市》中的马骥字龙媒,是个商人的子嗣,他的字暗示着他奇妙的遭遇,他先遇龙王的三太子后娶公主。《崔猛》中的同名主人公崔猛字勿猛,他为人正直刚猛,但是处事冲动,他的字时刻提醒着崔猛行事不能冲动,要三思而后行,这种取名方式同时表达了蒲松龄对所写人物的点评。
2.2 称谓同义词
《聊斋志异》的语言的具有特殊性,在语言上不仅受到了明清时期的语言特点,还受到了历史的潜移默化影响。《聊斋志异》中既包括许多三国魏晋以来的称谓词,也包括一些明清产生或经常使用的称谓词,于是出现了许多同义称谓词。所谓的同义称谓词是指指称对象相同、感情色彩相近的称谓词,如“父”与“父亲”。《聊斋志异》中,这些称谓词在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别,这里,我们就以《聊斋志异》中的同义称谓词为切入点,观察《聊斋志异》的语言特点。
称谓同义词组主要是通过以下修辞手法创造出来的称谓词,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比喻。比喻在我们生活中并不陌生,他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根据定义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2】《聊斋志异》中大量这种方式构成的同义词组,用比喻的方式形成的称谓词与一般称谓词相比更加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如:“酷吏”与“屠伯”:“屠伯”字面上理解是宰杀牲畜的能手,在文中来比喻滥杀无辜、为非作歹的官吏,后者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成的词,前者是一般词语。“山斗”与“贤才”、“高士”:都是比喻德高望重的人,是泰山北斗的简称。“胭脂虎”与“悍妇”:“胭脂虎”是蒲松龄对“母老虎”的另一种称呼,比起“母老虎”一词,显得更加的文艺、含蓄,又容易理解。
第二类是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某一种事物来代替另一个事物,大部分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是否合理,在文义通顺的同时,尽量化烦为简。通过总结,《聊斋志异》主要有四种借代方式:第一种是特征、标志代本体:如以衣饰指代身份,“青衣”代替奴脾、“皂衣人”代替差役、“裙带”代替妻子等等。第二种是专名代泛称:如“巨卿”指知交、“缪毒”指淫徒、“彦云”指烈士等。第三种是封号或者官位来代指人物,如“寿亭侯”指关羽、“宣圣”指孔子等。第四种是用具体的地方或者居所代人物:如“甥馆”, 甥,是古时候对于女婿的称呼,顾名思义甥馆就是指女婿的住所,而在作者笔中就是借指女婿。“台阁”,是古代高官居住的地方,文中就是指高官重臣。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gsgl/3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