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依旧落后。江苏省是我国经济与文化大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处于国家各省份前列,为实现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研究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从文化资源、文化环境、文化生产、文化消费、政府支持与其他产业六个方面选取六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各个影响因素。从模型中得出结论:江苏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个数,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和艺术表演观众人次是影响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正向显著因素。本文根据此结论,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查看完整论文请 +Q: ¥3^5`1^9`1^6^0`7^2$
关键字:文化产业;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2
(一)问题的提出2
(二)相关文献综述2
1.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2
2.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3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4
(一)理论框架4
1.产业发展的含义与动因4
2.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界定4
3.变量的选择与理论判断5
(二)研究方法5
1.文献研究法5
2.实证研究法5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分析6
(一)数据来源6
(二)相关变量的描述性分析6
1.文化资源6
2.文化环境6
3.文化生产7
4.文化消费8
5.政府支持9
四、实证分析9
(一)模型选择9
(二)回归分析过程及结论10
1.模型设定与估计10
2.修正多重共线性10
3.模型检验与结论11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12
(一)结论12
(二)政策建议12
1.重视文化产业人才培养12
2.将教育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13
3.注重文化艺术表演宣传与创新13
致谢13
参考文献14
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新兴产业、朝阳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底世界经济危机来临时,各行各业经济形势严重衰退。然而,文化产业却逆势而行,在经济危机的大潮中实现了产量增长。
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直被发达国家高度关注。截止 2012 年,美国的文化产业总值约占GDP的31%,仅次于军事工业;日本的文化产业总值约占GDP的20%,超过其汽车工业的产值,并且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动漫、软件游戏产业;韩国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以服务业为基础产业结构,利用数字技术重点发展现代传媒业,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2012年我国文化产业总值比上年增加0.2个百分点,但仅占GDP比重的3.48%,发展空间依旧很大。
近年来,我国也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自从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200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规划的建议》中第一次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国家先后密集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十八大报告上更是提出了一布局、两目标的发展方针,把文化产业建设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会议还指出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中期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长期目标,并要求到2020年,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目前,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和重视相对较晚,与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文化产业群体。具体表现主要包括文化产业规模小,缺乏创新,缺乏相应的人才以及融资环境受限等。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文化产业始终未能为经济增长做出主要贡献。
江苏省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同时也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和优势。2012年江苏统计年鉴显示,全省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高达42.4%。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因此研究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也将至关重要。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些因素中哪些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较为显著?从实证结果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以及政策性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利用《江苏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模型,依据实证结果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江苏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并为江苏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支持和指导。
(二)相关文献综述
1.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
最早的“文化产业”概念出自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Adomo Theodor和Horkheimer Max在其合作出版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中将“文化产业”理解为提供电影、广播节目、杂志等标准文化产品的工厂。此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个国家逐渐提高了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目前,各个国家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界定不尽相同。
中国的文化产业出现相对较晚,200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正式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名词。2004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文化和相关产业概念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2012年国家统计局进一步修订《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定义进一步完善为“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相关产品的生产活动的集合”。同时,文化产业按其重要程度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被分为3个层次,9个大类,80个国民经济的行业小类。见图1。
图1 文化产业层次结构分类图
2.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表达了对文化产业的不同的理解和认知,文化产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AoyamaYuko (2007)认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发达工业化经济体休闲和娱乐的增加,并对弗拉门戈民族艺术产业进行案例分析,认为当代的文化产业一方面需要保持它基于地理的特色,一方面又需要与海外市场建立联系以保障自己的生存。当下的文化变化并不是单方面的国际文化入侵地方文化,而是消费者对文化产品需求变化的过程。
Sung-Lin Hsueh(2012)利用人工智能系统的模糊逻辑算法建立了多指标评价模型,进而对一些影响文化创意产业的因素进行有效性的测算。在该模型中,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与管理制度表现出了最高的相关性。补贴政策可以很大程度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提高产业竞争力。
厉无畏 (2006) 详细阐述了创意产业勃兴的市场基础:需求升级、科技进步、全球化趋势和城市经济转型。他还指出创意产业是以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只有当人们的物质需求被满足时,才会有更高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
赵瑾璐、潘志恒(2007)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认为文化、人才、政策支持、创新能力、需求因素是促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陈建军、葛宝琴 (2008)主要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影响因素,他们认为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相关产业的布局、市场需求、交通、创意型人才、文化要素禀赋等。概括起来就是: 制度、环境、人才和文化这四大因素, 其中文化因素是基础,制度因素是保障, 人才因素是关键, 环境因素是支撑。
在对2004年我国31个省市文化产业进行效率评估分析后,王家庭和张容(2009)认为我国文化产业总体技术效率水平低下,其中东部地区表现最优,中部次之,西部再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们对文化产业的需求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文化产业企业数目过多、文化事业单位体制的不合理以及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财政支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基于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王婧(2008)建立了经营基础、基础设施和政府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影响的回归模型,回归结果表明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基础设施是影响各地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正向基础因素,文化产业的当地财政扶持对增强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作用并不显著。
在对我国31个省2008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了分析后,蒋萍和王勇(2011)的观点是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西部地区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受环境影响程度要大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导致文化产业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规模效率低下,且大部分省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
应翔君(2012)在其硕士论文中认为省级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居民收入情况会对文化产业的效率产生正面影响,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扶持则不利于文化产业效率的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情况与文化产业效率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数量与文化产业效率之间也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王家庭(2012)从要素资源,市场需求,产业规模,相关产业,同业竞争,政府以及机遇这些方面定性分析了影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12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