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探讨

2023-01-01 19:3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贸易自由化下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前景探讨[20191212140320]
摘 要
从建国初期开始,经过改革开放的大力发展,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一次突破性的改变,而2001年12月11日,中国所做出的巨大的决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更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福音。在这十多年的努力中,汽车产业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为世界市场上最具有潜力的产业之一。
近年来,我国更是出现了一批以奇瑞,吉利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业,随着这些自主品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产品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出口规模也日益扩大。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汽车消费需求,但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汽车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在这样一个由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推动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之下,中国的汽车产业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改变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陋习,如何推动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化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本文主要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首先阐述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主要从贸易自由化的定义,意义以及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出发。其次是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对中国汽车产业现状进行分析,综合考虑产销量和出口贸易量。再对贸易自由化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进行系统而详细的分析,以发现汽车产业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之下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通过上述的分析来探讨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自由化;汽车产业;发展前景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第1章 绪论 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贸易自由化概述 1
1.3全球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贸易自由化 3
1.4研究结果 4
第2章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现状 4
2.1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5
2.1.1中国汽车产业近年产销量增加 5
2.1.2 汽车出口规模增大 8
2.1.3 汽车出口市场集中于发展中国家 10
2.2 贸易自由化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11
2.2.1 建立自由贸易区,打破贸易壁垒 11
2.2.2 改善汽车消费市场 12
2.2.3 进口关税下调对国产车的价格冲击 12
2.2.4 进口配额变化对轿车市场的冲击 13
第3章 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13
3.1 贸易自由化下我国汽车产业存在的问题 13
3.1.1 关键性技术创新缺乏 13
3.1.2 出口结构不合理 13
3.1.3出口产品成本过高 14
3.2 解决汽车产业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14
3.2.1 加强自主创新 14
3.2.2 合理有效的利用外资 14
3.2.3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14
第4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 15
4.1 汽车产销量的回归分析 15
4.2 汽车产业发展前景预测 18
4.2.1 2013-2016年中国汽车产销量预估 18
4.2.2 中国将迈入乘用车快速普及期 18
4.2.3 出口量增长加速 19
4.2.4 产品的技术质量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
4.2.5 出口市场向发达国家进军 19
4.2.6 自主品牌企业与产品形象大大提高 20
参考文献 21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在21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已经形成,由生产一体化、投资自由化、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构成的经济全球化几乎将所有国际民族卷入了世界潮流之中,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现实生活的国际大背景[1]。
贸易自由化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体现,是中国贸易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贸易自由化是WTO和GATT的宗旨,GATT自生效之日开始,不断的削减关税,消除贸易障碍,形成一套指导缔约国之间贸易行为的规章制度,同时处理国际贸易纠纷,调节国家贸易争端,极大地促进了贸易自由化。1995年1月1日开始,WTO正式取代GATT,成为法律健全的国际贸易组织,标志着贸易自由化的进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WTO进一步完善了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扩大适用范围,促进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有效地遏制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贸易自由化为世界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自由的环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成为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器。
对中国来讲,贸易自由化从改革开放开始起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贸易自由化成为我国贸易政策的主要调整方向,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汽车产业逐渐纳入产业发展的轨道,大量的汽车生产商涌现出来,出现了大批量的汽车私营和合资企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汽车产业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产业力量,对我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和冲击。所以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进行分析,了解目前我国产业现状,发现自己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分析我国产业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分析,对其前景进行展望和预测,使其更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这是一项颇有意义的举动,也是我思考的要点。
1.2 贸易自由化概述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对各国之间经济依赖性增强而导致经济联合趋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描述,也是对未来世界经济特性的一种预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同时也加深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分工与合作。世界各国之间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和通讯技术的改革把整个世界的经济运行过程都连成一体,形成了所谓的经济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各国之间经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体,推动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代表着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其核心包括生产一体化、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和金融国际化。而在这些核心中,贸易自由化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先导,又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主要促动因素[3]。
到目前为止,我们现有的贸易理论并没有对“贸易自由化”进行统一的阐述和分析,并且,对贸易自由化的分界也存在些许的差异。对“贸易自由化”的阐述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将“贸易自由化”描述成“外向型”,是指一国的贸易体制朝着“中性化”方向发展。巴格瓦蒂强调“中性化”是贸易自由化的核心。所谓向“中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包括在出口和进口竞争部门之间平均分配激励措施,而实际上在更为公正的制度下,干预水平已降低。[4]
二是将“贸易自由化”定义为减少控制严格程度的政策行为。克鲁格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存在着严重的保护主义倾向,是因为存在着配额和许可证之类的数量限制措施,削减原有贸易体制中的进口配额升水是向自由贸易体制转变的基本特征。GATT和WTO对贸易自由化原则的表述倾向于这一原则。
三是将“贸易自由化”定义为包括“中性化”和政府干预弱化两个方面的一种类型。即指国家之间降低贸易壁垒,减少政府的干预程度,尽可能的向自由贸易方向趋近。
四是将 “贸易自由化”视为实施彻底的自由贸易。但是这种说法过于偏激,而且也不符合各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实行彻底的自由化,那些总体上倾向于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国家,在某些特殊部门也实行一定程度的保护政策;而那些总体上实施保护政策的国家,则在某些部门也实行自由化政策。并且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实施的选择侧重点是有区别的。
因此,在本论文中我们所指的“贸易自由化”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是指各国通过单边、双边或者多边等方式,根据互利互惠的原则,在国际贸易中消除歧视性待遇,降低技术性等贸易壁垒,减少进出口关税的过程或结果。它的最终趋势是一种整体上倾向于自由化的政策,而且其实施过程根据不同的需要和考虑,在程度上、时间上和部门之间有所侧重。
1.3全球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贸易自由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所建立的国际金融体制是以美元为基础货币,实行固定但可调整汇率制度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同时GATT(关贸总协定)也勾勒出了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3]。这套国际金融体制促进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发展,也带动了世界各国进出口贸易量的增长。随着国际金融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强,国际贸易的参与者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动与被动卷入世界市场进行贸易交流的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贸易及投资的规模、结构、贸易利益的分配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减少与消除人为贸易障碍(包括关税、过境税等关税壁垒和数量限制、外汇管制和技术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现象与趋势。同时,WTO等多边贸易组织,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
贸易自由化不断的推进,许多国家开始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市场。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也从原来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逐步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由邓小平领导的新一代中央领导人带领着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向了世界,打开了国门,走进了国际市场。1991年,汉城会议上,中国正式成为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一员。APEC的核心就是贸易和投资自由化。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世贸组织的目标就是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可以说,中国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主要是通过中国加入APEC的承诺和WTO的谈判来实现的。所以在下文关于汽车的贸易自由化背景,我们将着重考察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变化。
1995年成立世贸组织,中国虽未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创始国之一,但是同年五月中国政府相关领导宣布,中国将不余遗力的推进贸易自由化,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与世界贸易制度相接轨的自由贸易制度。接着相关部门还采取了一系列推进贸易自由化的举措,比如1995年中国海关进出口关税共设有6350个税目,算术平均税率高达35.9%,但到1996年四月就降低了4900个税目的税率,算术平均税率降到23%,取消了176种商品的进口配额,削减配额商品约30%,并决定在同年年底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5]。
1.4 研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一些汽车生产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了规模效应、建立了合资企业、形成了品牌优势等,与此同时,汽车产业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汽车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不断增强,探索出了一条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之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的路子。
本文就是在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之下,分析了汽车产业的产销量、出口量、出口市场等,论述了汽车产业在贸易自由化的国际大背景之下的发展现状。同时也提出了汽车产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为汽车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富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最后,本文在现状分析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探讨了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通过回归分析以及相关资料的搜集,本文认为汽车产业还将继续扩大出口贸易量,成为汽车出口大国;同时,汽车产业的生产技术将会逐渐成熟,产品质量会渐渐提高;政府会采取更多的政策来支持引导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的品牌汽车将会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
第2章 贸易自由化背景下我国汽车产业现状
从建国初期开始,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综合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有了显著的变化。
中国的汽车产业从1953年开始兴建,到如今的较为齐全的汽车工业体系,大体上经过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1953年到1978年,基本的建设时期。在这个时期的汽车产业体系带着浓重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企业缺乏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缓慢。但同时,国家也采取了集中全国力量重点投资建设汽车产业,所以我国的汽车产业在1978年还是取得了显著地成就,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工业体系。
第二,1979年到1994年,发展壮大阶段。在这个阶段汽车产业市场机制逐渐在资源配置、引导产业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国家采取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从1978年开始打开国门,汽车产业开始走向“内合、外联”的发展道路,国内开始出现一批大规模的汽车产业集团,通过合资、技术引进等方式建成了一批汽车零部件和整车企业,同时,大规模的轿车体系也开始建成。到1992年,国产汽车产量首次突破了100万大关,在世界汽车生产国中排名居于第11位,产品结构得到改善,汽车品种大大丰富。但同时也存在“乱、低、差、慢”的问题,汽车产业发展缓慢。
1994年,为改变我国汽车产业的落后状况,我国政府颁布了《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将汽车产业确认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立一汽、二汽(即现在的东风汽车公司)、上汽三大轿车基地,北京、广州、天津三个小型轿车生产基地,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第三,1995年到现在,调整和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开始起决定性作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汽车产业开始更加广泛的参与到国际合作之中。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行为更是使汽车产业面临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和竞争。在这一时期,国内汽车厂商的市场意识开始普遍增强,国际先进的营销模式得到采用,汽车产业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基本形成了“3+X”的格局,其中“3”是指东风、上汽和一汽三家汽车生产的骨干企业,“X”是指北汽、广汽、吉利、比亚迪、哈飞等一系列后续发展起来的新兴汽车生产企业。在这一阶段,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真正成为了支柱产业。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