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1 引言 1
2 制造业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1
2.1 相关概念 1
2.2 相关理论概述 3
3 制造业发展现状 4
3.1 制造业分布现状 4
3.2 制造业快速增长 5
3.3 中国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发展迅速 6
4 制造业存在的问题 6
4.1 技术创新能力十分薄弱 6
4.2 人力资源缺乏 7
4.3 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7
4.4 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不高 9
4.5 跨国公司撤离,制造业投资减少 10
4.6 制造业产品出口面临的贸易壁垒增多 10
5 优化制造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1
5.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1
5.2 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 11
5.3 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12
5.4 提高劳动生产率 13
5.5 提高外资质量,鼓励企业走出去 13
5.6 政府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13
6 结论 14
7 致谢 15
8 参考文献 16
图3-1 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产量增长趋势 5
图4-1 2013年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制造业总产值比例分布 8
表2-1 中国制造业的分类 2
表3-1 地区分布 4
表3-2 2003-2013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总产值、增长率 5
表4-1 近5年中国部分跨国企业撤离的实例 10
1 引言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现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人类在不停地追求和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工业尤其是制造业,一直是各个国家的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20世纪,制造业给欧美、日本的经济带来了空前的繁荣。而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规模迅速的发展壮大,在加入WTO以来,因为全球化产业链转移以及人口等生产要素比较优势,我国很快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和出口大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统计报告显示,2008年之前,美国制造业增值一直处于世界首位,而进入了2009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制造业增加值的到23.41%,而同期的美国则下降为17.2%,2010年之后,中国制造业规模在量的方面第一次排在美国前面,跃居世界第一位。
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制造业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模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没有技术含量,也没有核心竞争力,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这种模式存在着许多缺陷。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国内劳动力、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制造业的传统先天存在的资质逐年减弱,对面市场竞争压力逐渐显现。[1]这几十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片面的追求GDP的增长,导致资源、能源严重浪费,自然环境也遭到破坏;制造业的重复建设、运作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失衡;同时又因为过度消耗资源、能源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社会分配更依靠政府力量,内需增长放缓,制造业增值依靠内需拉动感到力不从心。[2]这些困难和阻碍严重地影响力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道路,但是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没有强大的制造业的支撑,中国的工业现代化之路就会很难成为现实,所以我们必须积极应对困境,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
2 制造业相关概念和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1、制造业的概念
制造业是指对制造资源,按照市场的需求,通过制造过程,将原材料转化可供人们使用的工业产品和生活产品的行业。所谓的制造资料既包括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物料、能源、设备、工具,也包括资金、信息、技术和人力等资源。根据在生产中使用的物质形态,制造业分为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包括原料采购、产品设计、产品制造订单处理、运输配送、批发与零售。根据生产类型,制造业分为按订单设计(项目设计)、按订单装配(订单制造)、按库存生产、重复生产、批量生产、连续生产。现实生活中,那些在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他们从事的生产活动主要是对销售产品进行的机械和设备的组合与安装;按产业分类,制造业属于工业大类,是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进行装配的工业部门的总称。[3]在国际上又将制造业分为:消费品制造业和资本品制造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提的制造业大多是按照产业来分指扣除采掘业、公用业后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金属制造业等30多个行业。
目前,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制造业居于我国工业主导地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托,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不仅是缓解当前社会重大就业压力的一个重要渠道,也集中体现着我们国家的竞争力。[4]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考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世界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制造业占据了他们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
2、制造业的分类
根据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表,制造业包括30个行业。为分析准确和便利,本文参考OECD按照技术划分产品的标准,并结合我国制造业行业分类,按要素密集度进行重新整合将制造业分成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三大类。[5]
表2-1中国制造业的分类
类别 制造业所属行业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 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服装、服饰、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造纸及文教用品
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金属制品业、烟草制品业、化学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制品业
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业设备制造业、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官网
3、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
产业转型升级也可以说是产业结构往更高一层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就是向更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方面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技术的进步,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和吸收,并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和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技术体系。产业转型升级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政府政策的指导和资金的支持,需要把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员工培训、社会再就业相结合起来。
从微观角度看,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内部资源配置的优化、技术能力的提升,使得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各个企业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强化技术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从而取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
从宏观角度看,产业转型升级是随着生产要素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从一开始的依靠简单劳动力、物质资本、自然资源等向人力资源、技术、知识等演化,这些可利用的资源在各个产业间流动,生产要素由最初的低效率向高效率迈进,国家的整个产业体系结构也从高投入、低产出向低投入、高产出转移。[7]
2.2 相关理论概述
1、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理论
在经济学理论中,关于产业优势理论,最早出现的是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就是指两个国家之间生产相同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生产该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在实际生产中,就应该是劳动本低的那个国家生产该种产品。在斯密的基础上,1817年,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8]此后,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在20世纪的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建立了H-O模型,他们认为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中国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就在于:(1)劳动力成本低;(2)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3)具有十分广阔和开放的市场;(4)经济发展态势好,市场化进程正在加快,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27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