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测试方法与应用
区域中心城市是指在一个区域人口相对比较集中,各个方面所形成的综合实力相对较周边较为强大的一个比较大的区域范围。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比较强的吸引能力、辐射能力和服务能力。研究本课题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中心城市对周边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能力测度方法与数据处理问题,为更好的提高区域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寻找方法。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论文以前人的理论为基础,结合苏北各城市的现状、运用计量分析和规范分析对影响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强弱的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根据研究成果进行数据处理以验证该方法的实际可行性。综合考虑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内涵和中心城市相关理论,通过严格分析和筛选影响城市经济辐射力的各种因素,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分析各指标的总排序权重和标准化数据处理,运用线性加权模型计算出各城市的辐射力得分。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中心城市,主成分分析法,辐射,断裂点模型
目 录
1 引言 6
1.1 选题背景 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2.1 国外研究现状 6
1.2.2 国内研究现状 7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9
2.1 研究思路 9
2.2 研究方法 9
2.2.1 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模型 9
2.2.2 因子分析原理 10
3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机理分析 12
3.1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的含义 12
3.1.1 物理学中辐射 12
3.1.2 经济学中辐射 12
3.1.3 经济辐射方式 13
3.2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机理概述 13
3.2.1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宏观分析13
3.2.2 区域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微观分析15
4 苏北中心城市界定 17
4.1 确定苏北中心城市--淮安 17
4.2 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主要任务 17
4.3 苏北中心城市的形成机理 18
4.4 苏北中心城市—淮安的优势 18
4.4.1 自然资源优势 18
4.4.2 经济发展 19
4.4.3 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 20
4.4.4 交通系统 20
5 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能力测试方法 21
5.1 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测度 21
5.1.1 构建指标体系 21
5.2 苏北五市辐射力的测度 22
5.3 苏北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范围的断裂点模型分析24
6 淮安经济辐射能力制约因素 26
6.1 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26
6.2 产业结构需要升级 27
6.3 城市体系有待完善 27
6.3 加强空间经济联系 27
7 提升淮安经济辐射力的建议 27
7.1 经济建设放在中心地位 27
7.1.1 利用科技创新,加快产业集聚 27
7.1.2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绿色淮安 28
7.2 重视知识,重视人才 28
7.3 对外开放,吸引外资 28
7.4 改善基础设施,加快中心城市建设 29
7.5 增强服务发展能力 ,将淮安打造成综合服务城市 29
结论 31
致谢 32
参考文献 33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中心城市的辐射力是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是城市之间保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运动形式,主要包括经济辐射力、政治辐射力、文化辐射力等。其中,经济辐射力是构成城市辐射力的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主要体现在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产业发展高度、对外联系紧密性、科技文化实力和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等方面,最终表现为该城市提供的产品、服务和市场对周围腹地和其他城市的覆盖范围。
长三角地区的一体化和网络化的格局也正在逐步形成,包括淮安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凭借着优越的资源条件,正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域和战略重点地区。江苏省委、省政府把苏北振兴作为事关全省全局发展的重要一步,并提出加快苏北振兴的新要求,要求到2020年,苏北地区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南北经济差距能够明显缩小,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社会更加和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向基本现代化迈进。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区域中心城市相关研究。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了,城市在整个社会经济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既是工业、交通的集中点,又是商业、贸易和服务行业的聚集点。为了应对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加速经济活动集聚的过程,国外研究理论应运而出,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区域经济辐射理论。
(l)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增长极理论是在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区域经济学者把佩鲁的增长极概念和思想引入到了区域经济研究中,融入地理空间概念,产生了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布代维尔[2]认为,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的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性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赫希曼提出增长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两种影响:“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3]。
(2)中心地理理论:1993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W.Christaller)首次提出了中心地理论[4]。该理论从区位格局着眼,提出聚落分布呈三角形,市场地域呈六边形的空间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心地规模等级、职能类型与人口的关系,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心空间系统模型;
(3)断裂点理论:断裂点理论是关于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吸引范围是由城市的规模和相邻城市间的距离决定的。相邻两城市吸引力达到的平衡点即为断裂点。该学说认为,一个城市对周围地区的吸引力,与它的规模成正比,与距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4)扩散理论:哈格斯特朗(Hagerstrand)的扩散理论把区域中心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关系概括为“集聚力”和“扩散力”的作用,两种作用力定义了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5] ;
第二,经济辐射带动相关研究。1998年,保罗(Paul Cheshire)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在其边界内能够创造比其他城市更多的收入和就业。这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是城市间在区位、企业优势与劣势相互比较中体现出的能力[6]; 1999年,彼特(Peter Karl)认为,城市竞争力是城市创造财富、提高收入的能力,并将显示性框架和解释性框架纳入竞争力评价模型中[7] ;2000年,道格拉斯(Douglas Webster)认为,城市竞争力是一个城市能够生产和销售比其他城市更好的产品的能力,并将决定城市竞争力的要素划分为经济结构、区域性票赋、人力资源和制度环境等4个方面[8] 。
第三,有关城市首位度的理论。杰斐逊(Jefferson)最早提出城市首位度的概念,即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即首位度[9] ;马歇尔(Marshall)认为杰斐逊提出的“大的异乎寻常”比较合理的指数是2.00,只有首位度指数在2.00以上的城市才是首位城市,而首位度大于2.00的情况又可以分为两类:大于2.00又不大于4.00的属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00 的属高度首位分布[10]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