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
strict developm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targeted from the business training, policy support,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talent introduction and so o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 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摘 要 I1.绪论 1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1.2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1.3论文的主要内容 21.4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22.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32.1覆盖产业广 32.2合作社亮点突出 32.3政府政策大力支持 43.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63.1自身发展问题 63.1.1合作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弱 63.1.2普遍存在重组建、轻管理现象 63.1.3入社成员素质偏低,合作意识淡漠 63.2外部环境问题 73.2.1服务农民合作社人才欠缺 73.2.2政府经济扶持力度不够 73.2.3土地流转困难 73.2.4部分部门和乡镇的认识及服务还不够到位 83.2.5基层农经部门力量薄弱 84.促进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94.1加强业务培训 94.2加大扶持力度 94.3加强制度建设 104.4加强人才引进 104.5加强业务指导 11结论 12参考文献 13 1.绪论1.1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1.1研究的目的《合作社法》【1】颁布以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是促进农民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如何,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是什么?本文在对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题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查看资料等方式,分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业务培训、人才引进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1.1.2研究的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口号。2008年~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200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服务。而一些地区农业合作社发展表面上看轰轰烈烈,真正发挥作用的很少,个别地方成了领导的“政绩工程”,隐藏着各种问题和隐患【2】。深化对农业合作社的认知,澄清模糊的思想认识,才能避免在农业合作经济上重蹈历史覆辙。1.2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2.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最早的合作经济组织起源于欧洲和北美地区,当时Twarog和Holger在其相关的研究成果中做了一定的论述,分别发表了《合作经济理论》【3】以及《消费者合作和经济效率》【4】两部著作,提出了经济合作组织的相关概念,广泛的应用与社会实践,形成了一门较为合理的学科体系。1.2.2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的学者在结合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国内合作组织的发展实践基础上,也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张晓山文章中指出“合作社资产的所有权、控制权等是否能主要由他们所拥有?这应该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来走向健康与否的试金石,这些必须由实践来检验”【5】。由此可见,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民合作社在发展中呈现出显著的 “异质性”【6】。都是我国目前存在问题的缩影,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进行更加深入探讨的。1.3论文的主要内容国家2007年颁布施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资格、法律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到底发展如何,制约合作社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近期我利用20天时间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认真梳理思考。1.4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1.4.1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课题和目的,查阅期刊论文以及搜索网络上有关的资源,查阅相关的文章,获取与本文联系紧密的文献资料。1.4.2案例分析法通过对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状况分析,研究其发展现状及解决对策措施,使论文更加的科学性。2.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陈仓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18个,注册资本总额1.02亿元,入社成员5831户,带动非成员农户21698户。其中省级百强示范社1个,市级“十佳”合作社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个,区级规范合作社 12个,有3个合作社取得注册商标,5个合作社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经调查,截止2015年3月底,全区已累计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321家,从事种植业的107家、畜牧业142家、农机服务业14家、农资服务业22家,加工服务业8家、林业17家、其它11家。全区所有镇、街道办事处和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7110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8.1%,辐射带动农户2734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组织起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其主要特点如下2.1覆盖产业广陈仓区农民合作社覆盖了种植、养殖、林果和服务业等多个行业部门,既有从事粮食、蔬菜等种植业的,也有从事养猪、养牛、养羊等规模养殖业的,还有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从事水果、药材、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四大农业主导型产业和区域优势特色型产业双管齐下,有力地促进了我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结合2015年12月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合作社发起创办形式来看,我区现为种植业的107个,占33% ;畜牧业142家,占44 %;服务业44家,占13 %;林业17 家,占6%;其它11 家,占4 %。全区所有镇、街道办事处和50%以上的行政村建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从合作社的出资方式来看,既有以货币以及财产出资的,也有以承包土地的方式入股的。2008年底全区共有合作社28个,而到了2015年我区合作社总数达到321个,近年来增加300个,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2.2合作社亮点突出经过近些年发展,陈仓区逐渐涌现出一批特色比较鲜明、带动能力比较强以及产业的规模比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比如陈仓区鑫茂养猪专业合作社的大胆创新,在合作社内部开展出资金互助合作的创意,把合作社成员出售育肥猪后的闲散资金有偿的集中起来,提供给社里其他资金周转困难的成员使用。2015年3月为止,合作社已融资余额150余万元,共累计向成员提供周转资金200余万元,该社曾在2012年被市政府命名为全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另一个例子是陈仓区绿康蔬菜专业合作社制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追溯制度,年生产“太公苗”牌无公害蔬菜3500吨,实现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太公苗”牌无公害蔬菜热销宝鸡地区,畅销西安、兰州、平凉、咸阳、汉中、银川等大中城市。合作社辐射带动周边六个村的1000多个农户加入合作社,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6000多亩;陈仓区利民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合作社是以资金以及小麦的秸秆(每亩秸秆折算约30元)作为出资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的业务是以捡拾小麦的秸秆和农机服务为主,该合作社建有5个草场,仅2013年一年捡拾小麦秸秆1.5万吨,获利润 2万余元,不但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有效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火灾隐患等问题;陈仓区吉达畜牧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本着“风险合作社担,利益养殖户得”的经营理念,带动了陈仓、凤翔等地的1680多个农户肉鸡养殖产业的发展,受到养殖户广泛欢迎和一致好评。陈仓区绿丰源蔬果专业合作社的绿丰源牌蔬菜、陈仓区万隆生态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西山龙牌保洁土鸡蛋也都有荣获“宝鸡市最受消费者欢迎的十大品牌农产品”品牌。2.3政府政策大力支持政府在宣传发动、物色和培养牵头人、指导建章立制、提供政策扶持、协调解决问题等方面推动作用较为明显。2009年陈仓区政府专门成立了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下发了《关于加快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7】的文件,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多次亲临合作社进行调研指导,帮助合作社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各成员单位也都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指导并支持合作社不断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层次,提升综合实力,推动了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使之发展迈上新的台阶。2012年一年时间,区上帮助13个专业合作社总结了工作经验,帮助15个合作社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会计账目,帮助50余个合作社制定了比较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其中 24个合作社做到制度上墙。通过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的合作社都得到相应指导,规范化建设水平有了不同程度提升。据统计,目前全区已有2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品牌和包装,10家合作社拥有自己的农产品质量认证。2014年,陈仓区以“规范提升”为主题,以财务规范为重点,按照 “五有”标准,采取农经站干部包抓责任制,专人包抓指导,定期上门督促检查。同年,全区已创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5个,省级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4个;市级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市级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创建区级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51个。截至2015年底,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本2.7亿元,合作社资产总额 1.6亿元,成员出资总额9531.17万元,其中农民成员货币出资548万元。3.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一些加入合作社的农民也初步尝到了增收的甜头,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自身发展和外部发展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渴望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因为“门槛”过高望而却步,大多数业已建立的合作社也普遍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较弱。在翻阅政府工作资料等文献后,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和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有以下几个方面3.1自身发展问题3.1.1合作规模较小、服务能力较弱据2014年的最新统计,陈仓区共有8.8356 万农户,51.9532万亩耕地。按现有入社成员数计算,入社成员占全区总农户的比例为8.3%,而现有的各合作社平均登记的成员人数还不足30人。而在已建成的合作社中,极个别属于“三无”合作社,即无牌子、无经费以及无收入。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办公费用,如差旅费、印刷费等等费用,都要由此合作社的主要发起人或者是理事长临时垫支。不仅如此,很多合作社的就连办公场所,也是挂靠在村委会里,不然则是临时设在理事长家里。由于合作社没有资金做支撑,所以要依靠其自身实力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标准化生产以及产品品牌化建设等工作的话都是比较困难的【8】。3.1.2普遍存在重组建、轻管理现象调研中,发现一些合作社在生产、经营、分配等环节,经营服务不按章程办事,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成员账户等内部管理制度和制约机制,导致功能不全、决策不民主、分配不合法。部分合作社的注册资本与其实际出资不符,有名无实。一些合作社把其成员的个人家庭财产与合作社的财产混为一谈,产权不清。虽然每个合作社虽然都有自己的章程,但还有很多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只是趋于形式主义。内容缺乏实质性,可操作性差,运作和管理的随意性大。有些社员对《合作社章程》内容不怎么了解,参与合作经营积极性不高。 3.1.3入社成员素质偏低,合作意识淡漠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之间缺乏了实实在在的合作内容,社员小农意识仍很严重,普遍缺乏大局意识,议事意见难以统一。组织松散,凝聚力差。部分合作社的成员只愿意利益共享,而不愿风险共担,参与内部事务少,且积极性不高。目前,陈仓区绝大部分合作社的主要经营以及管理人员都是由本社成员担任的,其经营管理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基础文化知识等各方面都相对较低,难以适应合作社的发展要求。3.2外部环境问题3.2.1服务农民合作社人才欠缺一方面基层农经部门力量薄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业务工作队伍。农经部门作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业务部门,在县(区)、镇两级的配置还比较弱,普遍存在人员少、一人多岗、学非所长、培训不够、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影响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合作社带头人难寻、技术骨干难找、专业人员难引进的现象还很普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人,属于传统农民,学历不高,缺乏专业知识。从牵头人到社员,他们虽然在在种养、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等方面有一技之长,能够依靠科技致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可称得上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型农民,但驾御和运作新型现代组织还缺乏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方面的综合能力【9】。3.2.2政府经济扶持力度不够一方面财政支持少。至现在,陈仓区有7个合作社争取到国家财政扶持资金180万元,财政扶持面不足2.3%(仅限农业口)。另一方面金融扶持难以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市场主体得到法律的确认,也在法律上确认了其承贷主体的地位,但对合作社这一新型经济组织,银行没有及时跟进,缺乏有力的政策性支撑,对合作社的土地、房产、机械,以及部分成员资产难以评估作价作为贷款抵押物,致使合作社普遍存在货款难、融资难,资金短缺,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3.2.3土地流转困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程度较高,必须以成片上规模的土地供应为前提。”【10】土地流转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家庭主事人难找,土地流转慢;二是农户情况、土地差别很大,农户意见有时很难统一;三是有些农民对土地政策知之甚少,怕这怕那,担心流转了土地成了别人的,宁愿闲着也不愿流转;四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价格连年上涨,一些农户担心长时间流转减少自己受益,流转时间较短,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投入。3.2.4部分部门和乡镇的认识及服务还不够到位有的乡镇对本地合作社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参与程度不高,情况不清,底子不明。近年来,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在资金、土地、税收、科技、人才、项目等方面的扶持措施。但从实际落实情况看,不是很理想,对合作社发展至关重要的资金扶持,仍然以国家和省级财政扶持为主。对合作社的金融扶持讲了好多年,至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合作社在信贷、人才、用电、用水、用地等政策措施上没有享受到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的发展【11】。3.2.5基层农经部门力量薄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业务工作队伍。农经部门作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主要业务部门,在区、镇两级的配置还比较弱,普遍存在人员少、一人多岗、学非所长、培训不够、工作经费不足等问题,影响指导工作顺利开展。并且部门缺少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带头人。农民专业合作社应以成员为主要的服务对象,提供生产前中后期的技术教学、生产资料购买、信息查询和农产品的销售、贮藏、运输等服务。这些种种条件就要求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及提供技术服务的能力。但是目前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有的组织者对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种的优惠政策完全显示出不了解的情况,这也就造成了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诸如缺少了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关专业知识,缺乏了有实践经验的领导者以及有市场知识的领头人,等等一些问题的存在。4.促进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与发展并重的原则,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资源互补、横向联合,使合作社在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上能有一个较大提升,各种职能作用能够得到比较充分发挥,把合作社真正办成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农户增收致富的帮手。4.1加强业务培训要把人员培训作为重点工作,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工作。在培训对象上分层次进行一是合作社会计业务辅导员队伍,培训目标主要是提高县(区)乡基层农经人员会计业务水平,提高其指导能力;二是合作社管理人员的培训,重点是增强管理人员的法制意识、管理知识和理财能力;三是合作社财务人员的培训,重点提高财务人员的会计核算能力。在培训内容上,要结合实际,在突出合作社财会制度的同时,还要重点培训《合作社法》中有关财务管理的内容和规定,以及其他对会计核算产生影响的相关经济法律法规如税法等。县(区)镇农业部门要争取在3-5年内把辖区内的合作社管理人员和财会人员轮训一遍,同时培养出一支高素质、业务过硬的合作社财务辅导员队伍。4.2加大扶持力度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在合作社的资金扶持上,要把重点扶持与一般扶持结合起来,对符合规范化建设标准的合作社给予普惠制式的扶持,各类示范合作社给予优待性的重点扶持。二要加强信贷方面的支持。金融部门应放宽信贷条件,对制度健全、经营业绩良好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帮助合作社解决资金不足的困境。三要实行奖励、补助政策。政府要制定奖励措施,对注册农产品商标、获得无公害产地及绿色、有机食品认证的合作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补助,激励合作社提高农产品质量。四是土地使用方面。研究解决合作社进一步发展所需土地资源问题,解决流转中出现的租期过短、租金过高、“自愿”不够等各种问题。同时,电力部门要认真落实农民合作社在用电方面的优惠政策,水利部门要加大现代农业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农民合作社发展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3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要完善合作社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合作社要本着精简、实用的原则,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12】为范本,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本社章程。同时,要健全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保障全体成员对合作社内部事务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二是要强化民主管理。合作社要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合作社成员(代表)大会选举和表决,严格实行一人一票制。三是要加强财务管理。200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13】,这对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保障社员民主权利和经济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县(区)、镇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培训、精心指导,确保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合作社要配备必要的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要明确财务审批人和经办人的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防止财务不清和资产流失。四是要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合作社可分配盈余要以交易量(额)分配为主,按资分红为为辅。五是要实行社务公开。要充分发挥监事会和成员的监督作用,定期公开社务。4.4加强人才引进首先是农业部门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的主要部门,政府要推广江苏省为乡镇农经机构配备1-2名辅导员,并选聘大学生村官担任合作社兼职辅导员的经验,为合作社提供指导和服务。同时像浙江宁波市出台的文件规定在合作社等生产领域创业的大学生,按工商注册登记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县(区)级财政按不低于1:1比例配套;对支持大学生就业的农民合作社等市场经营主体,给予1-2名聘用人员每人每年1万元的基本报酬补贴,县(区)级财政按不低于1:1比例配套;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聘用大学生年基本报酬不低于3万元,并办理相应的社会保险手续;对大学生创业享有的金融信贷、公务员招考录用、农业保险等优惠政策予以明确,吸引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人才投身农民专业合作社【14】。另外,要把创新融入到今后合作社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去,便于为合作社自身的经营注入那些源源不断的新鲜的血液以及持久的动力。要以我们农民朋友的意愿为新的出发点,对合作社的环境、资源、市场等等各个资源进行有效的重组,积极的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不断地探索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并在以往的基础上,依托陈仓区的市场环境,对资源进行有效地重组,使合作社未来的发展更加的适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农民群众的愿望。4.5加强业务指导农经部门是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的主要部门,应把指导工作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要帮助合作社在办社思想上实现跨越五个门槛。第一是跨越出资的门槛。合作社的出资是合作社经营的本钱,也是成员与合作社经济利益关系紧密与否的重要因素。合作社的出资一定要实实在在,严格到位,出资数额与经营规模相适应;第二是跨越收入的门槛。合作社要有服务,但更主要的还是要开展经营活动。要动大脑筋解决合作社经营收入的产生机制,收入问题不解决,合作社的营运过程,也就是合作社吃老本的过程;第三是跨越统一生产的门槛。只有实行统一生产,才能更好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为合作社产品品牌化打好基础;第四是跨越统一销售的门槛。没有统一销售,合作社的合作将是一盘散沙式的;第五是跨越统一品牌的门槛。商标是合作社的一项无形资产,是塑造形象和知名度的基石。二是要评等定级,授牌指导。要立足长远,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指导标准,为合作社发展指明方向。指导标准要采取量化打分制,对符合标准的合作社分别授予县级的、市级的、省级的“合作社示范社”称号,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15】。三是要引导合作社提高办社质量。合作社登记条件的高低对合作社的办社质量影响很大。要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和制度,逐步提高合作社登记时在资本注册、成员人数、产业规模等方面的限制条件,促进合作社办社质量提高。四是抓好“农超对接”,实现营销方式新转变。合作社与超市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实现农产品直销,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结论经过我们的调查与统计,宝鸡市陈仓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是比较乐观的,值得一体的是我们的发展程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农民专业合作社所创造的经济等各种利益还值得合理的分配,以此来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这一目标,不仅仅是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还有农村社会的建设显得更显重要。只有农村社会的完善才能让我们农民朋友生活得更幸福,也更有尊严。而农民专业合作社其自身,作为一个经济组织,承担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功能。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让农民专业合作社去继续承担这种职能,并且在法律上以及各个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这样才有可能不间断地完善我们的农村社会。另外还要强调的是,要充分发挥农村的民间组织和进一步的改革农村自治。让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于经济事务,是更加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也是为我国经济事业做出的贡献。农民合作社的发展,除了改革和管理的功效,还得益于发展创造的机会,而发展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经济景气的宏观环境;得益于金融市场全方位拓展的行业环境;得益于各项政策扶持的政策环境。这是历史给予我们解决自身重重困难和问题的空间。在这历史的空间里,如果把握住了机遇,一着主动,步步主动;一着被动,则永远被动。当然,农民合作社要真正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任重道远。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2]李永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分析[D].吉林:吉林大学.2007.[3]Twarog,S. Cooperative economic theory [M]. England:The World of Organic Agriculture Statistics and Emerging Trend, 2001.92-96.[4]Holger Gfirg. Consumers cooperation and economic efficiency [J].Weltwirtschaftliches Archiv 2000,Vol.136(3).[5]张晓山.浅议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J].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1999.[6]徐旭初.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制度分析[D].浙江:浙江大学.2005.[7] 陕西省宝鸡市政协第五期政协提案报告.《关于加快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2009. [8]傅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现状及问题[J].经济学家.2004.[9]张帅.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博弈分析[D].兰州:兰州大学;2007.[10]周思凡.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理论导报,2008.[11]王新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12]《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2007年6月29日农业部第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7年7月1日起施行.[13]财政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财会[2007]15号).[14]《关于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通知》(甬政办发〔2012〕194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012年9月14日.[15] 姚兆余.江苏省苏北地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运作机制与发展对策[J].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目 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4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