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附件)

2021-01-10 12:44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摘 要环境的恶化和能源的枯竭是现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电动车作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能达到零排放的机动车,我们将目光集中在了电动汽车的发展上。但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基础是发展充电设施。充电设施建设是一种新型的充电基础建设,主要服务于电动汽车。 尽管我国在充电设施发展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还不完善,我们正在建设中不断摸索前进。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以自身情况为基础,找出适合中国充电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式。
Key words: Charging car;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Internet+ ; Charge service pattern 目 录
1绪论 1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研究的目的 1
1.1.2研究的意义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1.2.1.国外研究现状 2
1.2.2国内研究现状 2
1.3论文的主要内容 3
1.4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3
1.4.1本文的重点难点 4
1.4.2本文的研究方法 4
2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研究 5
2.1国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发展 5
2.1.1国外充电设施政府政策 5
2.1.2国外充电设施行业发展 5
2.1.3国外充电设施个人建设情况 6
2.1.4国外充电基础发展特点及经验 6
2.2中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现状 6
2.2.1国内充电设施政府政策 7
2.2.2国内充电设施行业发展 9
2.2.3国内充电设施个人建设情况 10
2.2.4国内充电设施的发展特点 10
2.3国外发展经验在我国充电设施建设中的借鉴 11
3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13
3.1技术问题 13
3.2安全问题 13
3.3利益问题 14
3.4其他 14
4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消极影响的解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决措施及相关建议 15
4.1现有问题的改进 15
4.2互联网背景下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发展设想 17
参考文献 19
1绪论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的目的
在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逐渐枯竭的今天,我国试图加大电动汽车的使用,用以代替传统汽车。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来促进电动汽车的推广,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因为电动汽车的推广是以充电设施建设为基础的,用户购买电动汽车的同时必须考虑自己所在的周边,充电是否便利。
随着电动汽车的日益增加,各类充电桩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技术、安全等问题。深圳、杭州、合肥等地己建成较大规模的城市充电网络,苏沪杭地区也有了初步规划,并且在部分高速公路口设置充电桩。但充电桩与汽车的不匹配,让电动汽车用户的出行极为不便捷,各地仍存在“有车无桩,有桩无车”的困境。
我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也尝试着加入一些新的理念,将充电设施放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让各类充电桩互联互通,让充电更加方便有效。通过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现状进分析后,找出充电基础建设以后的发展方向,并且解决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用户能够快捷、安全的充电。
1.1.2研究的意义
充电设施的不完善,是使电动汽车的充电变得困难的主要原因。充电桩上不同等级的电压,使得该充电桩只能为某些型号的汽车充电。充电时,充电桩的型号和汽车电源的型号必须一致。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中,我们不仅要把握技术和安全问题,还必须合理规划充电桩的位置分布。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涉及到电网、道路和城市规划等多部门间的衔接配合,如何使各部门间有效沟通与协调,也是我们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首先要对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现状加以分析,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建议,使政府在充电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上,能有所借鉴,从而推动充电设施建设,进而使电动汽车用户在充电过程中更加方便。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动汽车的推广,是以充电设施的发展为前提的。国家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制定了一系列的战略计划,不断加大政策力度,来推广电动汽车。尽管在我国充电设施的建设和实施的基础以发展良好,但仍存在布局不合理,充电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在技术短期内无法突破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寻求一种新的模式,来解决充电问题。
1.2.1.国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党的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是以其商业模式的构成要输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研究。[13]还有对其商业模式进行创新途径进行研究。电动汽车的研究是从欧美和日本开始的,这些地方的研究成果也是最为丰富的。美国,由于政策的大力支持,电动汽车数量相对较多,一般在公园、停车场以及维修站都建有充电桩。[46]
马里兰大学“环境友好制造”课题组(2001)以低碳汽车制造为分析对象,通过对美欧日进行研究,分析了低碳汽车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环境问题,全面总结了环境友好制造相关的技术、应用和政策问题。日本学者Masonori (2007 )分析了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配套设施运营状况,建议政府将氢能源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能源来源,并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而我国新能源汽车商以融资租赁的方式为公交公司等用户提供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Hasishi Ishitani(2007)在探讨了混合动力汽车已有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建议全社会参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体系。[7]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
1.2.2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电动汽车与充电设施相辅相成,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相关技术和研究要适度超前于电动汽车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电动汽车发展的共识。[811]张箐箐认为电动汽车的充电设施的发展可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发展,也是调控汽车经济型的标杆,对于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
康继光、鲁莽等提出常规充电、快速充电、电池更换是充电的三种基础模式。[13,14]李菱,李燕青,姚玉海,等认为应用区域交通流量守恒定理,将小区内的电动汽车总量视为充电站的负荷点,进行充电负荷总量和分布预测,提出了基于年最小费用的充电站选址模型。[15]叶瑞克和陈秀妙等认为“电动汽车车联网”商业模式是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信息服务网络,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具有进化特征和整合特征。[16]殷正远,陈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国内消费者对能源供给模式、购买疑虑、补贴政策选择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补贴政策等建议。[17]薛奕曦,陈翌,孔德洋从企业自身角度出发,以我国深圳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为案例,深入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获得,其结果表明:充电环节是整个价值网络中盈利能力最差的一环,要想维持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必须要有一定的充电和购电差价。[18]全国人大代表李朝兴建议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在城市规划、运营管理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我国电动汽车快速发展。充分发挥“车联网”等平台作用,提高充电服务智能化水平,提升运营效率,促进电动汽车与智能电网间能量和信息的双向互动。同时,一是加快充换电服务网络的规划建设,在国家和各省市发展规划中充分考虑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建设需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414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