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分析与对策研究(附件)
目 录
1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 3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5
1.4 主要研究方法 5
1.4.1 文献查阅法 5
1.4.2 图表分析法 6
2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7
2.1 包头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7
2.2 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 7
2.2.1 包头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20132016) 7
2.2.2 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变动规律 8
3 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及原因 9
3.1 传统农业比重大 9
3.2 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9
3.3 产业结构趋同化以及结构的不合理 10
3.4 无业人员增多 10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4 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必要性 13
4.1 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13
4.1.1 以市场为导向 13
4.1.2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13
4.1.3 依靠科技进步 13
4.1.4 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3
4.1.5 用经济手段调控和引导 14
4.2推进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4
5 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改进对策 17
5.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特色产业带 17
5.2 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17
5.3 调整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和趋同化 17
5.4 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18
6 结束语 21
参考文献 23
致 谢 25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产业构造, 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比例关系。农村产业结构体现了地区西元配置和合理利用的状况,是农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通过对农村农业产业结构与农村非农业产业结构的综合调整,形成符合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要求的农村产业结构状态。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大大增加。从整体和长期来看,WTO对中国农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短期内,其不利影响会突出和放大,诸如农业经济,贸易将直接有对国际大市场的冲击,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增大等多方不利影响。首先,加入WTO对包头市农产品市场也有较大的影响,对农产品市场有较大的冲击,包头市劳动生产率低,综合生产能力不够且农产品质量不高。
本文正式在此背景下,以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考察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演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制约因素,探讨包头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想和应对措施。
1.1.2 研究意义
产业结构失衡长期没有得到真正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年以来,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文件上或口头上都说调整产业结构重要,但在实践上或行动上,对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总显得不足,甚至还在加剧产业结构的失衡。
事实上,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是我国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
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因为产业结构严重失衡意味着经济效益的大幅下降。经济效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方面的企业生产要素运营效益;二是宏观方面的社会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各个地区和大中小企业的配置效益。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不仅直接意味着宏观经济效益的下降,而且严重损害微观经济效益。
第三,调整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历史经验表明:产业结构失衡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互为条件。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必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是扩大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而在我国当前,扩大就业是一个极其尖锐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
总之,当前调整产业结构,是一个关系发展、改革和稳定全局的大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对产业结构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大多数研究文献主要分布于发展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领域。
在产业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克拉克(C.G.Clark)、里昂惕夫(W.Leoiev)、库兹涅茨(S.S.Kuznets)、钱纳里(Chenary)、刘易斯(A.Lewis)、罗斯托(Rostow)等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中,克拉克(1940)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发现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的转移规律与分布状况,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库兹涅茨(2014)得出了关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更具一般意义的结论;钱纳里(2014)把结构变动作为经济增长的特征,尤其是其构造的世界发展结构模型,为分析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演变是否正常提供了评价标准。此外,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俄林(B.Olin)的要素禀赋理论,虽侧重于贸易发生及贸易选择的研究,舒尔茨(T.W.Schultz,2014)、速水和拉坦(Hayami and Ruttan,,2015)尽管侧重研究技术创新与诱致变迁,但对产业结构问题的研究都富有启迪价值。
乔根森(2015)没有接受刘易斯、费景汉和拉尼斯等的人口增长外生决定、传统农业部门存在边际劳动力为零的劳动力、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在现代经济出现之前固定不变等假定,从独特的视角论述了农业人口向工业部门转移的理论。他的论点可以概括为(李德洗,2014)。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41435.html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