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区域金融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2023-01-01 19:27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问题的研究非常活跃。长三角经济发展问题是国内的学者偏爱研究的课题之一。事实上,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地区综合实力中数一数二,在我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局面中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和战略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经济成就,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探讨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区域金融的进步与创新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又能推动区域金融的进步与创新,因此,从区域的视角分析措施和战略,需要将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辩证地看待。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基本概念和文献综述 2
(一)基本概念2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2
(三)总结4
三.理论基础4
(一)区域金融理论4
(二) 经济增长理论4
四.长三角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现状5
(一)长三角地区经济概况5
(二)经济增长现状5
1.金融相关比率逐年上升,总量上保持快速增长 5
2.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平稳,资产质量不断提高 6
3.发展环境优势明显7
五.区域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江苏省为例7
(一)指标选取7
(二)指标分析8
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9
(四)实证分析的结论9
六.结论与建议10
(一)主要结论10
(二)相关建议10
1.内部合作10
2.外部开放10
致谢 12
参考文献 12
表16
表26
表38
表49
表59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引言
引言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全世界经济趋势逐渐从“工业型”向“服务型”以越来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越迅速的速度转变。其中,在“服务型”行业中的金融方面的生产类型服务业的地位更加显著,不管实在各国经济增长的较量还是在国际地位的比较上面,也由此,成为诸多发达国家高的关注的重要行业之一。
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名列前茅,最有潜力,同时强劲的发展势头也不减弱,这归功于长三角地区发展较快的经济一体化程度。美中不足的是,长三角地区在金融合作方面却比较落后,作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核心环节,这大大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展。目前,放眼于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层面的总体进程,区域金融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还是不够,长三角诸多因为政策、经济、地理环境等诸多客观因素深刻制约着区域金融合作的有效率地开展,区域金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十分的缓慢并且程度也较为低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的金融抑制问题相对来说非常突出。根据以上事实分析,在更深层面地研究和探讨长三角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相关问题和对策,在理论和现实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本概念和文献综述
(一)基本概念
以下四个方面基本构成了区域金融的构成要素:
(1)空间差异。顾名思义,区域金融是一个将金融放入特定空间的概念,金融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活动,或者该区域的金融程度处于什么发展水平,都必须定位到一定的区域空间之内。把金融活动的开展和金融的发展程度置于特定的空间内来研究,这才是能充分正确理解区域金融理论的大前提。
(2)吸纳与辐射功能差异。金融区域大部分都是围绕着金融中心所建立的,而决定金融区域自身强度以及对外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则是金融中心吸收及辐射功能的大小。其中,辐射功能解释的是某一地区的金融中心对周边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渗透与作用能力。金融中心的吸收与辐射功能同样也在引起金融资源的地区流动和区域金融的结构变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环境差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最为密切和广泛联系的行业就是金融,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方面的环境对该区域金融的运行与发展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不同的社会经济差异也是构成不同区域金融各式各样不同特点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环境中有着许许多多的方面,但大致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软环境和硬环境。其中软环境主要指区域经济和该区域执行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地方法规、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它们影响着该地区的金融运行和发展状况,其中,软环境主要通过生产方式层面来影响。它们对地区金融运行与发展特点的硬约束条件主要集中体现在生产力上。与硬环境相比,由于软环境主要取决于政策和制度性因素,因此变动具有较强大弹性,所以可以人为的加以控制与掌控,也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4)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差异。从本质层面上来看,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地区金融差异的根源。金融发展水平,是从金融资源与金融交易量,货币与金融深化程度等量化的角度,来反映区域金融差异;金融结构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方面反映区域金融各个方面的差异问题。选定区域金融差异的关键因素主要还是金融结构与发展水平的差异。
区域金融理论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我国金融理论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具有很浓烈的中国特色。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因此各地区之间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历史变化方面差异巨大,也是导地区间经济和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的主要方面之一,这也使得区域金融的研究增加更多的未知性与挑战性。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拉大,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的逐渐显现,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方面,逐渐从强调效率优先转向兼顾公平与协调发展的方向。因此,区域金融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也逐渐被国内诸多专家学者关注与重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
1、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及区域金融的空间结构。张军洲(1998)、田霖(2006)、朱建芳(2009)等人的方向比较侧重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分析。而殷得生和肖顺喜(2001)、李小建(2006)、支大林和于尚艳(2008)等人的研究则致力于探讨区域金融空间结构。
2、关于区域金融和谐或区域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这类研究认为,区域金融合作是区域金融和谐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胡章 (2000)采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对可持续金融发展的系统结构、基本类型、主要特征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意见和建议。白钦先(2001)在探讨金融资源属性方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刘仁伍(2003)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区域金融均衡与区域金融调控问题,并以此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论模式。郑长德(2005)的研究认为,金融运行和发展呈现明显区域特性,因此要注重区域金融和谐共同发展。高连和(2008)通过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构建了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理论体系。张志元(2009)则从规章制度的视角解析了区域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相关问题。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44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