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普惠金融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城家庭农村家庭与移民家庭的对比分析

2021-01-16 13:11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本文利用2011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分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和移民家庭三类群体,从存款账户、银行贷款、民间借款、信用卡、商业保险、股票账户、基金七个维度在城乡分布、政治资本、受教育程度三个层面运用数据统计以及描述分析对我国家庭普惠金融的总体现状和群体差异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研究可知我国目前整体较低的普惠金融程度,则源于金融产品与服务不均衡的供需。最后针对我国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一、引言 1
二、文献回顾及述评 2
(一) 普惠金融理论 2
(二) 普惠金融测度评价和影响因素 2
(三) 普惠金融发展路径和发展政策 3
(四) 文献述评 3
三、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群体差异性描述分析 4
(一)数据来源及群体分类 4
1.数据来源 4
2.群体分类 4
(二)城乡分布层面 4
1.变量的分组检验 6
2.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不高且内部结构失衡 6
3.普惠金融发展群体差异显著 6
4.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存在互补关系 7
(三)政治资本层面 7
(四)受教育程度层面 8
1.受教育程度与金融产品与服务参与率正相关 8
2.户主为文盲的农村家庭更易受到金融排斥 8
四、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群体差异性因素分析 9
(一) 供给方 9
(二) 需求方 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4
1.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14
2.推进利率市场化机制 14
3.完善征信以及担保体系 14
4.扩大金融知识普及 14
5.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5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基于城市家庭、农村家庭与移民家庭的对比分析
引言
引言
普惠金融可以逆转金融体系排斥性的现状,在有限的时间内将金融服务由少数人获得转变为多数人获得,能够赋予个人尤其是贫困人口经济和社会权利,使所有层面的人能够获得金融服务。然而,我国家庭金融普惠程度不高且结构失衡,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和中国普惠金融工作组对中国的金融普惠状况进行评价(Sparreboom and Duflos 2012):我国64%的成年人拥有银行账户,银行卡普及率已达到35%,最贫穷的五分之一人口中只有39%拥有银行账户;尽管农户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最近几年有所增长,但远未满足市场有效需求,有58%的农户和16%的中小企业能获得银行贷款,从实际情况看,对于贷款面的评估过于乐观。徐梅,李晓荣(2012)统计得出我国2010年居民储蓄存款、债券、股票、保险准备金在家庭总资产中占比分别为78.02%、3.62%、6.37%、2.81%,存款的占比较大,而债券、股票、保险准备金占比偏低,结构失衡严重。
许多学者研究认为,收入决定需求并影响供给,因而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获得主要与经济财富特征有关。Allen 等(2012)认为个人收入水平对于普惠金融对象对于使用正规渠道金融服务的决策有着积极影响;Devlin(2005)研究认为更多的家庭资产、更少的家庭负债都意味着居民有更多的资源和更强的能力来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李涛、王志芳等(2010)则从储蓄、基金、保险以及贷款等方面论证了那些拥有更多金融资源会成为金融机构的首选客户。对普惠金融的研究认为还有一些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影响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获得,(De Koker and Jentzsch 2013;Kama and Adigun 2013;Fungáčová等2014;Fungáčová, Zuzana and Weill 2014)分别研究认为是否有正当的职业和对现金的偏好、金融知识的普及、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对于普惠金融发展产生了显著影响,但国内学术界对此研究较少。
区别于现有研究本文重点分析金融产品与服务获得在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以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因素对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本文的出发点:首先,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价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没有从微观视角分析我国家庭金融获得情况;其次,现在对我国普惠金融的衡量都是平均水平,没有针对群体差异性;最后,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研究主要聚焦在经济层面,而缺少对非经济因素的研究。现阶段我国家庭金融的普惠程度情况怎样?普惠金融在不同人群间发展程度如何以及发展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问题?造成我国普惠金融在不同人群间发展差异的非经济因素有哪些?这正是研究的出发点以及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力争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促进我国金融的稳定性,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需要关注家庭金融在储蓄、贷款、保险以及投资等金融产品与服务获得的结构性特征及其可能存在的群体差异性,譬如地域、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等。本文从微观层面衡量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金融获得水平在群体间的差异性、进一步探究影响金融普惠的非经济因素。
二、文献回顾及述评
普惠金融理论
普惠金融的含义是:能够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
关于普惠金融的作用,Rahman(2009)强调普惠金融的作用是以可负担的成本向受忽视的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提供相对平等的金融服务,实现包容性发展。
普惠金融测度评价和影响因素
在普惠金融的测度和评价方面,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宏观层面、总体平均的方式衡量普惠金融。
但是,普惠金融的目的是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所需要的金融服务,其主要关注的目标群体是贫困人群、移民群体。Bihari(2011)分析了目前普惠金融在印度的发展现状,认为手机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可以满足印度贫困人群和非银行客户对于普惠金融的基本需求,因为手机的覆盖面广,且手机消费成本已基本为大众所接受。(Rhine and Greene 2006)研究发现移民信贷或者其他金融服务的获得也是有限的(Newberger,Rhine,Chiu 2004),因此他们更少的进行储蓄和投资,从而使他们的财富水平相对较低(Osili and Paulson 2004)。Zhan 等(2012)在对于美国移民的研究中发现金融服务的操作环境和业务人员等因素对于选择金融服务渠道的倾向性产生了影响。(Zhan, Anderson , Zhang 2012)研究了美国的移民情况,发现低收入移民更不愿意使用正规渠道的金融服务进行交易。Ariel(2012)研究表明受到随机冲击而迁移的移民即使选择在新的迁移地偿还贷款,他们也会受到信贷约束。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44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