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2021-03-28 12:25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以及“互联网+”模式的提出,互联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显著。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尤其是第三方支付、P2P等金融产品与服务的应运而生,使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差赢利的局面难以为继,同质化的经营与竞争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亟待改革。顺应市场需求,进一步改革创新,将是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巩固市场地位的最终选择。本文阐述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外的产生和发展,简要介绍我国主要互联网金融模式,通过描述分析和实证分析进一步探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影响,最后提出商业银行在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引言1
二、文献综述2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概述 4
(一)互联网金融基本特点 4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4
1、第三方支付模式5
2、P2P网贷模式 5
3、众筹模式5
四、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影响的分析 6
(一)变量定义与模型假设 6
1、变量定义6
2、模型假设6
3、研究模型6
(二)描述性分析6
(三)实证分析7
五、我国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8
致谢9
参考文献9
表1 变量设计表6
表2 20072016多元回归模型变量描述性统计6
表3 多元回归模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7
表4 多元回归结果7
互联网金融发展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引言
引言
近年来,国内P2P平台爆发式增长与非法集资骗局屡见不鲜,人们谈之色变,P2P金融治理被推上了改革的舞台。P2P作为互联网金融形式的一种,使互联网金融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同时互联网金融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蓬勃发展,向传统金融行业提出了挑战。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出现在方方面面,“互联网+传统行业”已成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定局。2015年国务院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使“互联网+”的概念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互联网金融在近年来取得不俗的成绩,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多样化促进其快速发展和产品创新,作为金融业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它既是拓展了互联网企业向金融行业的业务,也打破了传统金融行业的固定模式。
近年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与种类快速增加,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披露显示,商业银行的居民存款同比增速下降,而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主要的融资方式,所以该现象一定程度上体现互联网金融和传统商业银行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随着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业务规模的扩大与创新,如支付宝不仅可以实现转账同时还能实现理财以及涵盖日常生活多方面的功能,使商业银行相关业务在资金链上遭受更大的冲击。传统商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客户存款又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所以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构成的影响,对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急速扩张下应该如何定位,在面对互联网金融成本低、创新快、种类多的产品时应该采取何种措施应对储蓄存款的流失,如何制订相关战略,对我国银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关系提出两者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的假设,以2007—2016年四大行季度报表中的吸收存款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来实证检验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相关关系,希望为商业银行今后的发展提供有效对策。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务快速融合。其中,移动支付、大数据和社交网络扮演重要角色,信息技术的支撑促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造成多方面影响。主要有:1、由于网络理财、信贷的产生,客户的投资与融资需求更容易的到满足,不需要经过传统的渠道——银行就能够完成投、融资,多渠道的投融资模式的出现使得“脱媒”趋势愈加明显。2、互联网金融为客户提供多样化服务,如转账、缴费、信用卡还款等涵盖日常生活需求的金融服务,这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商业银行提供金融产品的角色,造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类客户开始流失。3、互联网金融相对于银行来说融资成本较低,在面对互联网金融多样化和高灵活度的优势下,商业银行相对来说融资成本更高,互联网金融将挤占银行存款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形成了挑战。4、随着经济形势的变换,人们的理财意识开始唤醒,客户对存款利率提出更高要求,银行稳健但是较低的存款利率不能满足客户日益提高的货币时间成本需求。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面对广大客户群体金融消费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商业银行不得不直面挑战勇于创新,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方式改革迫在眉睫。
金融体系中,主体和客体关系发生了变化,给金融风险出现了新的特点,这种情况的出现给金融行业的治理和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谢平、尹龙(2001)[1]提出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电子货币在社会经济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货币形态的改变和金融组织结构的不断改变,传统的货币供求理论己经无法解释电子货币的现象,从而导致了货币政策、金融市场等的一系列演进。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在07年以来,尤其是2012年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谢平、邹传伟(2012)[2]首次对互联网金融定义,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从传统银行等金融机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中介和市场过渡到无金融中介和市场的组织形式。
曹胜(2014)[3]认为“互联网+商业银行”经历三个阶段:一是90年代初,此时网上银行开始兴起。二是经过多年的波动发展,2008年网络支付格局较为稳定。三是2013年第三方支付方兴未艾,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由于互联网金融发展速度惊人,渐渐占据商业银行在金融业的市场,相关学者前瞻到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在未来可能出现的替代风险。无独有偶,郝身永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在2013年获得迅猛发展,模式推陈出新,当之无愧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元年。
卞进,郭建鸾(2016)[4]通过协同理论模型实证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协同程度较低,即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表现为竞争关系,极大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业务和发展方向。邱峰(2015)[5]认为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银行金融服务供求出现断层。他解释道:由于商业银行创新成本、难度大,传统的财富积累渠道有限,弱势群体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无法满足年轻人的需求,金融服务的供给不能精准投放。相反,互联网金融门槛低、效率高、创新快、品种多特点容易得到年轻人青睐,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减弱了银行金融中介的地位、银行收入来源受到侵蚀。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