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络消费信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字数:11511】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 words 3
一、引言 3
二、文献综述 3
(一)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 3
(二) 大学生网络分期付款平台使用情况 3
(三) 相关理论综述 4
三、网络消费信贷市场的基本情况 4
(一) 概念界定 4
(二) 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发展现状 5
四、 南京市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意愿实证分析 5
(一) 假设的提出 5
(二) 变量的选取与处理 6
(三) 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搜集 8
(四) 信度与效度分析 8
(五) 描述统计 9
(六) 网络消费信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t回归分析 10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12
(一) 结论 12
(二) 政策建议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南京市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
引言
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开始逐渐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消费信贷的资金来进行消费。尤其是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受到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因此更乐意接受信贷消费。除此之外,他们中的大多数除了父母每月给的生活费一般没有其他的收入来源,此时网络消费信贷对于他们而言是个不错的选择。根据官方的数据显示,在2018年双十一购物节全天,消费者使用支付宝进行支付的总笔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数高达10.6亿笔,其中使用花呗支付的交易占总支付的20%。我们从上面的数据中不难发现,网络消费信贷的在网购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本文将通过构建Logit模型来探究影响南京高校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使用意愿的因素,为网络消费信贷平台今后在校园市场的发展,以及其未来能够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以往的研究大多都局限于定性的理论讨论,其中有关P2P网络借贷的研究比较多,与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消费心理方面有关的研究也有不少,而涉及网络消费信贷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特征分析,风险防范等方面。本文则不仅仅局限于定性分析,而是基于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并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来对影响大学生的网络消费信贷使用意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与以往的众多研究相比而言是一种创新。
二、文献综述
(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
本文是研究大学生网络消费信贷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因此事先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以及心理,以下是相关的研究:
杨露(2006)在其研究中指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例如大学生在大一阶段花费更多是在娱乐方面,而在大四阶段由于即将毕业,他们的消费则更多是用于升学或求职方面。史伟波(2009)通过对大学生消费支出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了,饮食消费支出一般占整体花销的较大部分,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的享受型消费支出在不断增多。
在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分析中,付晓丽(2009)指出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更多是受到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并且其消费行为也会受到其消费观念的影响。于霞等人(2012)研究认为,高校大学生现如今之所以愿意接受“先消费、后还款”的消费方式,主要是因为大学生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并被西方的消费观念所影响;不仅如此,高校大学生还普遍存在着理性消费意识匮乏的问题。在研究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因素的过程中,彭芬(2009)不仅指出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家庭年收入等家庭的基本情况都会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有显著影响。
张玉华(2012)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过分析研究,他指出了当前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他们的物质文化消费的占比偏高;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大学生虽然具有正确的消费观念,但还是会存在不理性的消费行为。不仅如此,目前大学生的储蓄和投资意识普遍都比较差,有待进一步加强。曹子威(2016)在研究分析中指出,多样化是目前大学生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刘浏(2009)分析了高校大学生消费心理存在的问题,他在研究中指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十分容易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尤其是媒体的影响。
(二)大学生网络分期付款平台使用情况
相关企业提供网络消费信贷很多是通过网络分期付款的方式,通过分期付款平台进行支付也是目前很多大学生的选择,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相关的研究进行综述:
冯艺源(2016)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了,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分期付款主要是用来购买相对而言比较贵重的电子类产品(手机等),由于大部分没什么收入来源,因此他们还款的主要来源仍然是父母给的生活费。李恋(2016)发现,女性的即兴消费支出要略高于男性;同时还发现,每月生活费用的差异也会影响即兴消费支出。刘洋(2016)通过研究发现,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消费信贷意愿影响最为显著是:大学生家庭的经济状况,其次则是消费观念和产品的质量好坏以及在使用分期付款平台时所需支付的利息高低等。
(三)相关理论综述
美国学者Fishbein于1980年提出了理性行为理论,之后该理论被广泛应用广泛地应用于解释各种各样社会行为。在理性行为模型中,个体的行为意愿是受到个体的行为态度以及主观规范所影响的。
图1 理性行为理论模型
学者Ajzen于1985 年提出计划行为理论,该理论是在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相比较于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还加入了感知行为控制变量(个人感受到某种行为困难的程度)。下图是计划行为理论的具体模型:
图2 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2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