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网贷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字数:12686】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1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大学生网络贷款现状 3
(一)大学生网贷发展背景 3
(二)大学生网贷平台类型 3
1.电商消费平台 3
2.P2P借贷平台 4
(三)我国大学生网贷现状及存在问题 4
1.大学生网贷具有普遍性 4
2.大学生信用意识普遍较弱 4
3.网贷平台宣传误导学生选择 4
四、研究方法 4
1、因变量 5
2、自变量 5
五、实证分析 6
(一)数据来源 6
(二)统计分析 6
(三)大学生网贷消费的差异分析 8
(四)实证分析 9
1、相关性分析 9
2、建立模型 10
六、结论与对策建议 10
(一)结论 10
1、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对待网贷的态度不同 10
2、影响大学生网贷风险的主要因素 11
(二)对策建议 11
参考文献 12
附录 13
大学生网贷风险的影响因素研究
金融153梁月
引言
引言
由于大学生信用等级低、偿还能力弱,大部分银行对大学生信用卡贷款的限额都控制在百元级别,而且审核程序复杂,基本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学生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网贷以低门槛、易操作、无抵押、随借随到等优势条件,成为P2P网贷市场的必然趋势,受到多数大学生的追捧。校园网络借贷平台是互联网金融市场下的新兴产物,市场监管体制尚未完善,有些网络借贷平台存在虚假宣传,诱导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虽然教育部联合银监会在2016年4月下达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银监会也在2016年8月联合工信部等发文强调采取“停、移、整、教、引”的五字方针,对整顿校园网贷环境提出了严肃要求;在2017年4月提出重点做好校园网贷的清理整顿工作,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不得将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纳入营销范围,禁止向未满18岁的在校大学生提供网贷服务,不得进行虚假欺诈宣传和销售,不得通过各种方式变相发放高利贷。但有关“大学生无力还贷终结生命”等负面新闻屡见不鲜,引起一众学者的研究与思考。
在分析与借鉴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发现部分学者以宏观的网贷市场为背景,分析网贷的运营模式、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对于分析大学生的网贷行为参考性较弱;部分研究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的学者,大多以大学生网络借贷出现的原因为角度展开分析,也有部分学者分析了大学生网贷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影响因素,但分析角度不够全面。针对大学生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缺乏系统性研究分析。本文将选取网贷认知、营销刺激等六个变量,从大学生网贷现状、网贷消费差异、大学生不良网贷的影响因素因素三方面着手,多角度分析大学生网贷风险的影响因素,为引导大学生网贷消费良性发展提供相关建议。
二、文献综述
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国内外很多的学者都针对大学生的网站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调查和研究,在调查的过程中,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学者黄睿龙在2015年对我国的P2P网络借贷的具体运营模式以及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提出了有效的防范建议[1]。学者伍坚(2015)从市场运营的角度对网贷平台进行一定的分析,对其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具体的应对措施做出了详细的说明[2]。学者陈飞翔(2015)在其研究过程中,主要是针对我国网贷平台发展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其今后发展的趋势做出了一定的分析[3]。
随着我国大学生网络借贷的兴起,我国大量的学者也开始对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进行分析。学者高姗姗、储莎莎在2015年通过分析大学生当前网络借贷的现状,对网络借贷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具体的信用评价体系建立进行了一定的说明[4]。学者郑树勋(2016)通过具体的研究和调查,对大学生网络借贷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了评估和预测,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防范建议[5]。谭勇在对大学生网络借贷问题进行分析时,主要采用了多元有序回归的方法,对于借贷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具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一定的解决策略[6]。学者逢索,程毅(2017)对上海市的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了实地的调研,详细的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借贷出现的原因,并针对具体的原因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为大学生网络借贷体系的不断完善提出了有效的建议[7]。
此外,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中,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存在着非常明显的非理性特征,必须在今后的市场运行中进行一定的监督和指导。学者张珂(2007)对于我国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他认为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非理性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所带有的同众心理特征所引起的[8]。学者宋晓欣(2010)对于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心理动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她认为大学生之所以喜欢网络消费,主要是因为他们具有明显的攀比性和模仿性,这也是大学生群体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9]。学者林明惠(2017)对我国31个省市的近5000名大学生进行了详细的调查,通过相关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消费是有理性指导的不会出现问题,而有超过11%的学生表示在消费过程中可以进行一定的借贷。在调查的学生群体中有超过三成的学生已经进行过了网络借贷,同时在这部分学生中有接近一半儿的人对于借贷逾期不还的后果没有充分的认识[10]。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