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a股上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字数:11202】

2024-02-25 13:1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由于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委托-代理问题普遍存在。为了降低代理成本,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应运而生。股权激励的实践在我国开始的相对较晚,随着2006年《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的出台,这一机制才开始广泛应用。本文对国内外股权激励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并以2015-2017年实施股权激励的168家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正向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显著,这是由于目前我国A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的内外部环境不利于股权激励的有效发挥。最后,为促进国内股权激励的发展,本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一、文献综述2
(一)股权激励的定义2
(二)股权激励的模式2
(三)国外研究现状2
(四)国内研究现状3
二、股权激励对上市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4
(一)研究设计4
1.研究假设4
2.样本选取4
3.变量设计5
4.模型构建6
(二)变量描述性统计6
1.被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6
2.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7
3.控制变量描述性统计7
(三)相关性分析7
(四)偏相关性分析9
(五)回归分析9
三、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2
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引言
引言
现代企业结合了企业主资本与经理人能力,有效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委托代理”问题。外国学者Jensen和Meckling对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为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公司需要支付必要的代理成本,即守约成本、监督成本和剩余损失。如果这种支出过大,将影响公司经营。多数委托人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或者缺少相关的知识技能、管理能力,无法有效监督代理人,股权激励应运而生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股权激励是企业主为了激励和约束代理人而推出的一种长期激励机制,是目前最常用的激励管理层的方法之一,以此降低代理成本。股权激励机制是公司内部治理的重要部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
经国务院批准,2005年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消除了在流通制度上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差异,有效解决了股权分置问题,为股权激励在国内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2006年出台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为我国股权激励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引导和支持,股权激励有了正式的操作规范。自此我国股权激励快速发展,仅在2006年,23家上市公司发布了股权激励计划。
那么,在实践中股权激励能否良好解决“委托代理”问题,提高公司绩效?近四十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进行非常多的研究,得出不同结论。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发现,由于研究方法、研究时间以及研究样本的不同,学者们得出以下四种不同的结论: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负相关、无显著相关关系、曲线相关。
我国股权激励引入较晚,相关政策法规、市场时有变化,股权激励的发展相对不成熟。在该机制的发展阶段,对其研究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其研究结论在当下的政策环境下就失去参考价值。其次,数据显示,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不断增加,公司内部治理结构需要根据目前的推行情况进一步完善,以便股权激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研究近期我国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选取在2015年公布股权激励计划,并在20152017年实施股权激励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公司,将股权激励比例作为解释变量,以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一)股权激励的定义
参考《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拿出部分本公司股票,对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骨干进行的长期性激励。股权激励实质上就是给予公司管理层一定的公司股权使其获得公司部分控制权,享有股东权利,分享利润、承担风险,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
(二)股权激励的模式
针对企业的不同特点,股权激励有很多种模式。根据公司成长性、公司规模、行业特征等因素,国际常用以下几种激励模式:业绩股票、股票期权、虚拟股票、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延期支付、员工持股、管理层收购、账面价值增值权。
(三)国外研究现状
科学合理的股权激励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激励管理层最大化股东权益。为了探究股权激励能否有效监督和约束管理者并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学者对股权激励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丰富。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对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方面,之后则更多地采用实证分析。主要有以下四个结论:
1.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正相关
Jensen和Meckling(1976)提出随着管理层所有权上升,管理层也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即“利益汇聚假说”。管理层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呈现正相关关系,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可以使管理者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相比于现金激励,股权激励效果更优。这是最早的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正式研究。
Mehran(1995)以153家美国制造业公司为样本公司,选择托宾Q值和总资产收益率代表公司业绩进行研究,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比例与公司业绩显著相关,随着激励比例增加,公司业绩上升,而且公司股权结构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力更大。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6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