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一、引言3
(一)问题的提出3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 4
(三)土地流转现状 4
二、理论分析5
(一)非农就业率提高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5
1.使农业劳动力生产效率提高5
2.改变农业劳动者结构6
3.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6
4.降低农业生产地位6
(二)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 7
(三)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的相互促进7
1.非农就业率提高促进土地交易市场成熟7
2. 日益健全的土地市场为非农就业提供保障8
三、数据与模型8
(一) 数据来源8
(二) 模型设计8
四、计量结果分析与解释10
(一) 描述性统计分析10
(二) 回归分析结果11
1.劳动生产效率模型11
2.土地生产效率模型13
(三) 联立方程模型15
五、结论与启示16
致 谢 17
参考文献17
表1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0
表2 劳动生产率回归模型结果11
表3 土地生产率回归模型结果13
表4 劳动生产率联立方程模型结果15
表5 土地生产率联立方程模型结果16
非农就业、土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引言
引言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 (一) 问题的提出
我国农业生产总产值在近几年一直保持增长趋势,然而农民收入却停滞不前。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特点就注定了这一行业的劳动者收入的不稳定,而农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又加剧了价格变化对生产者的影响。各地常常有报道,如农产品滞销后农民苦于无法保存而只能贱卖,又或者是突然的自然灾害导致当地农民颗粒无收。据中国农业统计数据平台上的数据显示,尽管城镇和农村的消费价格指数相差无几,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却是只有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在此我们不讨论城乡的生活环境差异,只从消费数据上便可看出生活水平的差距。数据也显示农村人口的二分之一以上从事农业生产,而剩下的人口又有一大部分在外就业,导致农村基础建设无人投资。城乡差距日益增大,如何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或者说如何阻止差距继续增大甚至减小差距的问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收入是劳动力价格的体现,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决定了工资水平,当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高时,他的均衡工资水平就会提高。这一理论应用到农业生产也合理。当农民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首先他的产值上升,也就是个人价值上升。当资源合理分配时,他能够达到自己的均衡收入水平(当然要做到资源合理分配的状态也需要很多条件,下文将会提到),因此如何在新时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农民收入,就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
当然,我国农业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各地在结合现实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的同时,不断尝试新技术新机械设备来使投入产出比上升,每年也都能取得新的突破性胜利,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致力于从化肥投入、播种时间等等农业生产领域对农业生产进行研究指导。本文将主要从新近五年日益明显的非农就业与土地流转现象着手,从资源配置角度和社会学角度来看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空间。
(二)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现状
80年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的农业人口增长过快、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导致的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以及第二三产业侵占耕地造成的土地吸纳劳动力能力下降,共同促成了农村人口剩余。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伴随着部分乡镇企业关停,成为了农村非农就业发展的根本诱因。9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致使其产业分布的非对称性不断扩大,构成了以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上海为代表的东部外向型工业带。中国经济发展的这种差异性,致使大量中西部落后地区农村劳动力涌向东部沿海城市,形成规模巨大的“民工潮”。结果便是,伴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逐渐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村非农就业达14679万人,对比2006年的12891万人,净增长1788万人;非农就业人口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0.6%,对比2006年的26.3%,增长了14.3%。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尤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和农村劳动力城乡流动壁垒的逐步打破,以及市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城乡非农就业机会的不断增加,农民的兼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非农就业收入已越来越成为兼业农民提高经济收入水平的主要途径。
与此同时,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不少地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土地抛荒、土地流转缓慢、农业物质投入减少等问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数据推算,2016年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1688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为31.4%,严重影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从非农产业部门来看,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和缺乏现代工业所需的劳动技能,兼业农民大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且就业流动性大,导致了产业劳工队伍不稳定等问题。基于现实的复杂性,提高非农就业率的优势作用还有待考量。
(三) 土地流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地市场在调节农村人地比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02年颁布的《农村土地承包法》明确规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肖芳,2008)[23]。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日益活跃,农地市场已经得到了法律的保障,并且有所发育,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租赁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发育还不够完善,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例较小,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缓慢,发育程度低,区域差异明显的特点突出(马述忠,黄祖辉,2002)[19] ,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流转既存在季节性的短期租赁,也存在稳定契约下的长期租赁。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7941.html
最新推荐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