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货币供给来源的变化解析
目 录
1 引言 1
2 基础货币主要来源及其变动 3
3 外汇占款变化影响因素 5
4 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对外汇占款变化的影响 7
4.1直接投资 9
4.2证券投资 10
4.3其他投资 11
5 基础货币来源变化的实证检验 14
5.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14
5.2 平稳性检验 15
5.3 回归分析 15
5.4 结果分析 16
结 论 18
致 谢 19
参 考 文 献 20
1 引言
基础货币是我国货币当局用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有效途径,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有外汇占款、对政府债权、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再贴现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加入WTO之后,我国的国际收支再较长时期内呈现“双顺差”的格局,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供给主导渠道,直到2014年下半年之后开始转变,变成“经常账户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新格局,外汇占款增量开始减少,甚至变为负数。从2002年到2005年,外汇占款增量逐渐上升,2003年外汇占款增量为7734.045亿美元,2005年外汇占款增量为16199.97亿美元;20062008年,外汇占款增量呈现上升趋势,2006年外汇占款增量为22220.85亿美元,2008年外汇占款增量为34455.55亿美元;2009年2014年,外汇占款增量处于大幅波动的状态,2009年外汇占款增量为25530.33亿美元,2012年下降到4281.203亿美元,2013年外汇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占款增量为27600.11亿美元;2014年开始,外汇占款增量开始下降,2014年外汇占款增量为6411.296亿美元;20152016年外汇占款增量下降,2015年为22143.7亿美元,2016年外汇占款增量为29112.3亿美元。与外汇占款增量相比,基础货币增量也可以进行同期比较。20022005年,基础货币增量呈下降趋势,2002年基础货币增量为7703.18亿美元,2005年为5487.02亿美元;20062008年也是处于上升趋势的,2006年基础货币增量为13414.7亿美元,2008年和上升至27676.93亿美元;2009年2014年,基础货币增量也是出于波动状态,2009年基础货币增量为14762.67亿美元,2010年上升至41326.08亿美元,2012年下降至27703.41亿美元,2014年基础货币增量为23069.92亿美元;20152016年基础货币增量是上升的,2015年为17715.5亿美元,2016年为32602.12亿美元。由此可见,基础货币增量与外汇占款增量的变动是紧密相关的。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们做过长期、大量的关于外汇占款的变动对基础货币供给来源的影响这一课题的研究。
关于国际收支与货币供给的关系,国外专家主要从国际收支调节以及内外经济均衡这两个方面着手:提出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法的罗伯特A.蒙代尔(Robert A.Mundell)和哈瑞G.约翰逊(Harry G.Johnson)强调了国际收支的本质是一种货币现象,国际收支失衡会引起货币存量的变动,影响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克鲁格曼(1999)提出了由于不可调和,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稳定以及资本自由流动等三个目标至多能实现两个,被称为“三元悖论”。他认为在开放性的条件下,国际收支变动所带来的资本流动和汇率变动,将会对一个国家货币供给的稳定性产生影响。Mundell ( 1963) 和Fleming( 1962) 共同建立的模型表明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当一个国家施行固定汇率制的时候,这个国家很难自由地决定如何操作货币政策。如果这个国家施行紧缩货币政策从而导致资本流入,产生国际收支顺差,进而导致汇率存在升值趋势,所以,这个国家必须要卖出本国货币并买入外汇,直到货币供给达到初始的均衡状态。
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得出许多结论。黄燕芬、顾严(2006)以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为出发点,采用了协整分析等方法,考察1998年取消贷款规模限制以来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变动,并且对比了它们在1998年前后年份的变化,表现了国际收支情况决定了以外汇占款为主的国外净资产的变化,对银行机构的再贷款不能灵活调整。公开市场操作缺乏与其相匹配的工具,只能对冲外汇占款增加带来的一部分基础货币投放,央行只能被动地应对政府存款的变动。给出了加强人民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能力的建议。岳意定、张璇(2007)运用了协整理论和自向量回归模型证明外汇储备对基础货币具有十分明显的正向影响;给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要调节国际收支,第二要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第三要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等新的冲销手段的建议。黄武俊,陈漓高(2010)基于20022008年的央行资产负债表,重新构建净国外资产增量与净国内信贷增量变量,考察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对基础货币变化的影响和冲击,分析了汇率改革前后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和它们与基础货币变动之间的关系,发现了汇率改革后,净国外资产增量的变化是基础货币增量变化的唯一条件,国内信贷和发行票据作为应对外汇资产增加、避免基础货币超速增长的手段都已失去作用,由于基础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央行已经不能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情况;提出继续丰富和扩大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的运作空间,考虑寻找其他替代目标并放弃基础货币数量调控目标,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源头着手解决基础货币增加,减少净国外资产增量等建议。栗勤、王少国、胡正(2013)分析了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 详细研究了在三种不同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汇储备的变动对基础货币、货币乘数及货币供给的影响机制,发现近十几年来, 外汇占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发行最重要因素, 并成为推动持续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得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通货膨胀与外汇占款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的结论,给出了必须采取科学合理的举措,挽救由于外汇占款激增导致的货币超发的问题,才能管理好通货膨胀的建议。
尹继志(2015)则指出,2012 年以来,我国外汇占款增速放缓,使中央银行逐渐具备了从被动的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转向主动多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条件,得出了我国央行应使基础货币投放渠道的多样化,在拓宽基础货币的常规投放渠道的同时,创新更多的流动性调节工具的结论。肖琦、王迪(2016)研究了外汇占款率下降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得出从2011 年开始,外汇占款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较之前有所下降,央行应大量增加金融机构贷款来补充流动性的结论,建议未来央行应建设新常态的货币供给机制,积极面对新形势,稳定市场的总体流动性水平。陈燕、邹力宏(2016)依据1999年至2015年我国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析我国基础货币的主要来源及其结构的变化,了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及其操作吞吐基础货币的机制实质,得出了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给国内货币市场的平衡带来了巨大压力,通过外汇占款来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正逐渐被改变的事实,表现了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变动有重要意义,给出了优化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应该通过有效操作货币政策来增强央行的调控能力,以及基础货币的投放机制需要重建的建议。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59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