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济增长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附件)
目 录
1 引言 1
2 常州市近年来经济增长差异 1
2.1 常州市经济概况 1
3 经济因素对常州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3
3.1. 国际直接投资因素 3
3.2 对外贸易因素 9
3.3 技术进步因素 13
4 文化因素对常州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23
4.1 教育因素 23
结论 30
致谢 31
参考文献 32
1 引言
常州坐落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位于长江以南,紧邻苏州、无锡和镇江,形成苏锡常城市圈。常州属于中国的特大城市,是一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2017年常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江苏省内位居第五位,GDP达到6822.3亿元。常州现辖五个市辖区,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州市的常住人口为471.73万人,是苏南地区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1]
2 常州市近年来经济增长差异
2.1 常州市经济概况
在2003年前的近20年中,常州市的经济经历了起步阶段与发展阶段,对外贸易数额持续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增速迅猛。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苏州、无锡、常州在蓬勃发展的乡镇集体企业以及快速发展区域经济时,常州市因被誉为新兴的工业城市而著名,不过该市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现价都在百亿以下。进入90年代,随着浦东新区、上海带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而提出了新的思路,特别是上海浦东开放和苏州东西部两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同时积极建设开发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区,使上海为主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成为继珠三角经济区之后的外商投资和贸易的热点。自此,常州市的经济开始慢慢起步发展,不过其发展总量仍然维持在一个较小水平。
在2003年后,常州的发展便是进入深度发展状态,全市GDP总量发生质的变化,增长速度年年创下新高,几乎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20倍。为了更好与国际市场接轨,在过去是出口导向型和进口替代型的外向型经济,现在已逐渐转向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并增加了资本的自由流动。研究2003年后常州市经济发展为何如此迅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对许多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
2.1.1 常州市经济规模增长差异
改革开放后,常州市依靠自身的优势以及先进的发展意识,充分利用有关的国家政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03年前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总是在较小数额上徘徊,在八十年代GDP的现价在百亿人民币以内,1980年常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现价为22.76亿人民币,1985年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现价为49.59亿人民币。九十年代GDP现价为百亿人民币,1990年,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现价为94.86亿人民币,1995年常州市的国民生产总值现价接近370亿人民币,虽然增幅较快,但仍然在较小的数额上徘徊。
然而2003年后,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总量为900.2亿人民币,已经接近千亿人民币,到了2017年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为6622.3亿人民币,几乎是15年前的7倍之多,是八十年代的30倍、九十年代的10倍,常州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每年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且增长的绝对数值每年都在创造新高,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2.1.2 常州市经济结构的发展
从三次产业看,上个世纪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中期,常州市的农业占比一直维持在在一个不小的水平,第二产业制造业占有绝对的比重。据统计,在1980年,常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1.5:62.7:15.8,在1985年,常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3.24:37.15:39.60,农业依旧占比很大。到了九十年代,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1990年,常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为17.86:52.48:39.65,到了1995年,常州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仍然在10%上下浮动,第二产业仍然占据大部分,第三产业略有增加。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03年常州市产业结构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农业相关方面实现增加值47.3亿元,第二产业制造业相关方面实现增加值519.1亿元,第三产业服务性产业实现增加值333.8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权重为5.2:57.7:37.1;2008年常州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8.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97.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6.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权重为3.1:58.9:38.0,相关产业结构开始改善;2012年常州市三次产业结构权重为3.2:52.9:43.9,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6.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100.8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42.7亿元,在全市经济总量连续走高的便是服务业的增加值;2017年常州市三次产业增加值权重比例为2.4:46.5:51.1,第一产业增加值157.1亿元,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3081.2亿元,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38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超越第二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向发达地区靠拢。
2.1.3 常州市运行质量的发展
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GDP)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数据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常州市财政收入现价在六亿到十亿之间,其中1985年常州市的财政收入为7.07亿人民币,1990年常州市的财政收入为8.23亿人民币,其比重在接近30%,处在极不平衡状态。到了九十年代依旧维持较高水平,不利于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jjymy/6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