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ST公司视角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2020-10-14 19:52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1 引言 1
2 盈余管理概述 1
2.1 盈余管理概念及其分类 1
2.2 盈余管理的影响 1
3 ST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动机及主要手段 2
3.1 ST公司盈余管理原因研究 2
3.2 ST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 4
3.3 ST公司使用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 5
4 ST公司使用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 7
4.1 研究假设 7
4.2 选取样本 8
4.3 建立模型 8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
4.5 实证分析结论 10
5 建议 10
5.1 加强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建设 10
5.2 完善信息披露系统 10
5.3 提高监管人员自身素质 11
5.4 建立合理的奖惩机制 11
结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4
1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盈余管理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所运用,盈余管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对ST公司而言,如果继续连续亏损,将会被终止上市,从而就失去了从证券市场再次融资的机会。可以预见ST公司为实现扭亏为盈,摘掉ST帽子,不再面临退市风险,会竭尽全力采取种种盈余管理手段。
然而使用盈余管理手段有利有弊,过度的利用盈余管理却会降低财务报表 信息的可性度,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会损害债权人、投资者和国家的利益,这就意味我们必须十分注意ST公司使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用盈余管理的问题。
2 盈余管理概述
2.1 盈余管理概念及其分类
盈余管理被众多学者所研究,盈余管理的概念在会计学中也没有定论,它的概念有着众多不同意见,而它的概念最被普遍认可的是Healy与Wahlen在1999年提出的对盈余管理的解释:当管理者在编制财务报告和构建经济交易时,运用判断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一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根本经济收益的理解,或者影响根据报告中会计数据形成的契约结果,盈余管理就产生了[1]。宁亚平(2004)认为盈余管理有别于盈余操纵和盈余作假[2]。从本质上来说盈余管理是一种管理行为,由盈余管理产生的结果来划分,分为了过度和适度性质。过度和适度划分的标准如下:是否误导信息使用者,是否使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通过使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产生的会计信息质量能否符合会计原则的要求;是否对会计盈余产生质的变化,比如使利润从亏损变为盈利。以上三项标准符合当中一项的划分为过度盈余管理,不符合以上三项标准划分为适度盈余管理。
2.2 盈余管理的影响
对于盈余管理来说,它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区别,它属于一个中性词。但是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和企业发展来讲,盈余管理具有两面性,适度的盈余管理有积极影响,过度的盈余管理具有消极影响。
2.2.1 盈余管理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其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1)适度的盈余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契约成本
适度的盈余管理能够有效降低契约成本,也可以维护合同有效性,可以让企业灵活面对契约的不完全性和刚性,就能切实有效保护企业和经营者的利益。
(2)适度的盈余管理能够传递内部信息
管理当局使用适度盈余管理,能够快速有效的传递企业的内部信息,可以降低信息传递的成本,从而使得市场更加有效。
(3)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
适度的盈余管理有利于企业形象的树立,也有助于投资者对企业信心的确立。管理当局采用适度盈余管理可以给信息使用者传达出企业生产经营良好的信息,给投资者树立信心,从而提高企业形象。
2.2.2 盈余管理的消极影响
盈余管理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是合法的,但是当盈余管理不合理时,就成为了过度盈余管理,就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1)盈余管理的滥用会造成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过度盈余管理会使得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使得财务报告可靠性受到损害。目前,滥用盈余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
(2)不利于资源得合理配置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向投资者传达不真实的信息,让投资者不能作出有效决策,这样一来,社会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损害了社会的整体效率。
(3)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过度的盈余管理只可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一定收益,并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过度的盈余管理会给投资者错误信息,让投资者作出错误决策。这样一来,投资者会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减少对企业的投资,使之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4)影响监管者的判断
过度的盈余管理会使得企业财务报表严重失真,这就会影响监管者的判断,混淆监管者的视听,不利于监管者的监管,也就不利于市场的整体运行。
3 ST公司盈余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管理的原因、动机及主要手段
3.1 ST公司盈余管理原因研究
2013年修订的《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的,在公司股票简称前冠以“ST”字样,以区别于其他股票。我们就称前面冠有“ST”字样的股票的上市公司为ST公司。ST公司产生盈余管理的原因各种各样,综合起来可以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从公司的角度考虑,内部原因包括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外部原因就是不从公司角度考虑,外部原因包括会计准则和监管力度等。盈余管理分为适度和过度盈余管理,那么自然产生盈余管理的原因也分为适度的盈余管理原因和过度的盈余管理原因两种。我们支持适度的盈余管理,所以对它的研究意义不大;我们所反对的是过度盈余管理,研究它的原因对控制过度盈余管理有指导意义,所以本节主要研究过度盈余管理的原因。
3.1.1 内部原因
(1)基本原因—委托代理关系
债权人和所有者给企业注入资金后使用精干的经营者管理企业,委托代理关系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之一是代理人与委托人他们的利益不一致,存在各方面的冲突。代理人的目标大多追求效用最大化,然而委托人的目标却是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财富最大化,他们具有不同的目标,有着利益上的冲突,“契约摩擦”也就构成了。另外一点是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经营者比所有者和债权人拥有更多的企业运营信息,即信息不对称。在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下,信息传递代价大,“沟通摩擦”也就构成了。魏明海(2007)认为契约摩擦和沟通摩擦是盈余管理产生的两个主要条件[3]。企业里的各个主体之间没有利益冲突,那么契约摩擦也就不存在;企业里各利益主体,信息透明,信息对称,也就不可能存在盈余管理。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就产生了企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这为盈余管理的发生提供了基本条件,具体原因都是建立在基本原因之上引起盈余管理行为。
(2)具体原因—内部治理结构
在我国公司制里,公司治理结构是核心。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是指股东通过事前监督,直接对管理人员的约束,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这四方面的关系为:股东会为所有者,拥有最终控制权;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全权负责公司的运营;经理层受聘于董事会作为公司的代理人,统管公司的日常业务;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行为。董事会和股东会为信任托管关系,董事会和经理层为委托代理关系。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机制的基础,不合理的股权结构影响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的相互控制作用。以下是从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角度分析产生过度盈余管理的原因。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2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