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1 引言 1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1
2.1 公司治理的研究 1
2.2 内部控制的研究 2
2.3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影响的研究 2
3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理论分析 3
3.1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3
3.2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4
3.3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 4
3.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概况 5
4 研究设计 6
4.1 样本和数据来源 6
4.2 变量选择以及定义 6
4.3 研究假设 7
4.4 研究模型 9
5 实证分析 9
5.1 变量描述性统计 9
5.2 相关性分析 10
5.3 多元回归分析 12
6 结论与建议 13
6.1 研究结论 13
6.2 对策建议 14
结论 15
致谢 16
参考文献 17
1 引言
近些年,国内上市公司频频出现内部控制失效事件,国美黄光裕和陈晓的夺权战;中铁爆19亿、铁建3亿元汇兑损失;中海集团大约4亿元的资金在接连出现的“资金门”事件中悄然流失......通过这些失控事件,人们不难发现公司的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或是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股权结构过于集中,权利配置不合理等等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面临层出不穷的教训,上市公司不应当束手待毙,健全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对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了急于解决的问题。同时,公司的治理结构对于内部控制有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效性影响的研究也深受着学者们关注,并且在这个领域已有了较成熟的研究方法与成果。
本文将以公司治理理论作基础,以40家农业上市公司2009年到2012年间相关数据为样本,系统地分析农业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如何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通过分析划分衡量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维度以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维度,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并进行验证。运用SPSS17.0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最后结合研究结论,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以达到健全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的目的。
2 国内外文献回顾
2.1 公司治理的研究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美国紧接其后出现的世通和安然事件纷纷让人们意识到了公司治理的重要,十年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又一次让理论以及实务界对治理机制与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加深了认识。在近十几年的发展期间,国内外对于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有着爆炸式增长,表现出了“丛林”态势。新制度经济学表示:公司治理是项正式的制度安排,并且这种制度安排直接决定了在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公司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余利益相关者所持的态度。Denis和McConnell(2003)对公司治理研究进行了分类,他们将研究分为单个国家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和法律系统对公司治理影响的跨国比较研究[1]。依照Denis和McConnell对公司治理研究的分类来看,一般能够从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两个方面来综述公司治理系统。Gillan(2006)运用一个整合的分析框架来概述公司治理新的发展情况,他认为,内部治理主要表现为公司治理的特征,内部治理如董事会和监事会规模、股权结构、管理层激励等;外部治理则涉及到了政府监管、法律制度等[2]。
国外对于公司治理结构的研究相对国内来说起步比较早,并且得到了大批量的理论成果。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探索,检验和扩充了公司治理理论。陈仕华和郑文全(2010)详细介绍了三个公司治理领域上近几年来的新发展趋势,并且构建了企业层面、企业间层面还有社会层面的分析框架[3]。李维安等(2010)通过整理近些年来公司治理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梳理了研究进展,从大量有关公司治理的文献中搜寻整理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从中提炼出了中国式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主线[4]。
2.2 内部控制的研究
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展开了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其理论发展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这五个阶段。外国学者Kinney(2000)在其文章中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如果内部控制系统能够通过处理企业信息来支持管理决策的执行,而且它能保证企业资产安全,保证企业合理目标实现,那么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5]。Tommie Singleton(2002)研究表明,良好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可以使企业制定的政策和程序顺利的执行,再配以有效的监督和报告系统,可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6]。
关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我国制度的建设起步相对于西方国来说较晚,内部控制方面的相关规定第一次出现于1999年修订的《会计法》里。制定于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对内部控制做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证监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 *51今日免费论文网|www.jxszl.com +Q: ¥351916072¥
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魏丽丽(2011)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视同为一种综合评价过程,主要评价的是内部控制为实现相关目标提供的合理保证水平。若保证水平在合理水平之内,则认为这是有效的内部控制;若保证水平在合理水平之下,则不能认为这是有效的内部控制[7]。张先治、戴文涛(2011)以中国整个制度环境为背景,以国内外所有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结合中国内外部监督体系,建立了中国上市公司评价模式,并系统地提出了内部控制的评价目标、评价主体和客体、评价模型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理论框架[8]。
2.3 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影响的研究
国内外大量案例表明,很多公司的内部控制并没有发挥期望的作用,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David等(2008)研究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与外部审计三者相互的关系,结果表明外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可以互相补充、与内部控制可以互相代替,并通过实证得出审计费用会受到两者的影响[9]。Gerrit Sarens等(2010)通过对比澳大利亚与比利时两国的公司治理准则发现,比利时的公司治理准则中存在的弊端比澳大利亚更多,再通过对比两国的控制效果和风险规避的效果,最后得出结论,准则上缺陷的差别是造成控制效果和风险规避效果差的重要原因[10]。
现有的很多国内学者的研究都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之间确实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主要总结为“环境论”、“基础论”和“嵌合论”。环境论表示,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的前提条件,是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之一。基础论则认为公司治理的基础是内部控制。嵌合论则意指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嵌合的关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李育红(2011)认为,嵌合论相比其他理论更为准确地描述了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相互关系,即公司治与内部控制是一种相互包含关系[11]。何醒、杜滨(2011)以2010年中国沪深A股市场的399 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公司规模、成立时间、是否交叉上市以及所有权性质都显著影响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12]。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25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