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研究ERM框架

2020-10-30 22:03编辑: www.jxszl.com景先生毕设
目 录
1 绪论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内容 1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1
2 投资风险管理和ERM框架的概述2
2.1 投资风险管理概述2
2.2 COSO-ERM及典型风险管理框架2
3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 5
3.1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概括6
3.2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6
3.3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7
4 基于ERM框架构建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9
4.1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思路 9
4.2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框架与要素 10
5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13
5.1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目标13
5.2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环境14
5.3 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内容与途径15
结论 19
致谢 20
参考文献21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主导力量,在国有集团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投资活动越发重要,主要包括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要想发展壮大国有企业,投资是一项重要手段,它对于提高国有集团企业的竞争力,保值增值国有资本都是有利的。但在发展迅速的资本市场和日益复杂的投资活动中,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加强国有集团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显得十分得重要。在我国逐步发达的资本市场中,国有集团企业在投资过程中受到复杂投资活动的影响,以及变动 *景先生毕设|www.jxszl.com +Q: %3^5`1^9`1^6^0`7^2# 
的国有集团企业外部环境的干扰,加上主体制约与抗风险能力的局限性等因素,投资风险大大增加。
2004年10月,COSO委员会为了顺应新环境,以及响应并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提出《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又称ERM框架)。ERM框架基于内部控制框架,并参考了美国《萨班斯—奥克斯法案》(SOX法案),在此基础上扩展研究得到,对指导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衡量企业处理风险能力作用很大。2006年,国内国有集团企业规模扩张,“走出去”步伐加快,国有集团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因此,《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颁布,该指引以COSO(2004)ERM框架为基础,借鉴了包括SOX法案等在内的多个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框架,提出整体框架和具体要求,并要求中央企业全面推动实施,其他的国有企业参考其进行实施。2008年,财政部等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于2010年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等配套指引,该指引系列仍以COSO(2004)ERM框架为基准框架,再次为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要求。但是,我国投资风险管理处于较低水平,投资风险仍是国有集团企业尤其是国有集团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进一步优化加强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十分迫切。
1.2 研究内容
本文首先概述了投资风险管理和ERM框架,接着根据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构建基于ERM框架的投资风险管理体系,最后明确叙述了该投资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目标,实施环境,实施内容和途径。
1.3 研究路径与方法
本文以管理控制和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借助COSO—ERM风险管理框架来构建管理体系,为投资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投资风险管理以及ERM框架的概述
2. 1 投资风险管理概述
根据定义,国有集团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是指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准,并在风险可控范围,保证所实施的针对投资整体风险的识别、控制和监督活动,从而实现目的。主要要素如下:
(1)国有集团企业的战略目标是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
企业战略目标是决策基础,能够有效控制和管理整个投资活动,也是每个特定活动的终极目标,所以战略目标不仅是投资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和控制活动的方向和目标。
(2)国有集团企业投资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投资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投资目的是提高收益,使之超过投入资金,但收益和风险是相辅相成的。投资风险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完全消除风险,而是为实现投资回报和投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3)集团是投资风险管理的主体
投资是特定主体做出带有特定目的的活动。企业是主体,内部环境是基石,它会对投资者的风险管理理念、偏好和文化产生影响,并决定管理过程和控制手段。
(4)投资风险管理是关于整体风险进行识别、控制和监督的过程和活动
投资者需要能够识别影响投资在投资管理方面是否成功的潜在事件。投资者将有机会重新回到战略和目标制定过程中,并对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控制和措施。企业实时监控才能保证项目成功运作。
2. 2 COSO-ERM及典型风险管理框架
目前国内外风险管理主要流行框架与标准有:1992年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9年的ISO/FDIS31000风险管理原则与指南框架,2006年《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应用和评价指引》。框架对比发现,我国监管当局给出的基本框架,主要采用了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并在先前基础上进行覆盖,内部控制框架成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 COSO内部控制框架(1992)与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
(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定义
内部控制: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和其他人员共同实施,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保证报告准确性和业务活动高效性。企业风险管理:由企业内部共同实施,制定战略或活动,识别潜在影响事件。该定义包含以下7个方面:
① 企业风险管理在组织内持续进行;
② 企业风险管理的实施由组织各层人员来完成;
③ 企业风险管理应用于战略拟定过程;
④ 企业风险管理贯与穿企业的各方面,各部门,包括从组合的角度来看风险;
⑤ 企业风险管理目的是辨别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控制风险;
⑥ 企业风险管理为该企业的管理层和董事提供保证;
⑦ 企业风险管理为了实现一个或多个类型的差异却各自交叉的目标。与内部控制相比,其内涵更为广泛,定义更为细致,风险识别和管理更为突出。
(2)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
内部控制设定时,有如下3个目标:①经营的效果和效率;②财务报告的可靠性;③法律法规的遵循性。ERM框架中有3个与其类似。[1]其中,框架扩展了报告类目标,在可靠性基础上,又添加了准确性要求。企业风险管理要在保证经营的效率与效果和制定企业战略上保持平衡。因此,为企业做出更大贡献就必须制定更高目标。
(4)保障资产安全。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占据企业集团资产的大部分,若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力,资源就可能损失甚至导致企业集团破产,所以保障投资安全是最基本的。
(5)追求效率效果。对投资者来说,投资的目的就是收获回报。因此,保证行为合规、信息真实和资产安全是非常重要的。非理性决策和执行的出现必定会影响效率,所以风险管理中,终极目标就是保证各责任主体理性决策和执行,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和效果。

原文链接:http://www.jxszl.com/jmgl/kjx/27212.html